5年前,年第1期《*嫂》杂志,发表了一篇让读者们感动,让我们多年来念念不忘的文章。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关于文中主人公的线索……春节又将来临,但愿借助当下发达的移动互联工具,依仗网友们的热心,能让作者在年实现探望恩人亲属的愿望!
南京中山门附近,中山东路与*埔路的交汇处,沿着马路边上有好几座高楼大厦——那是医院。梧桐和雪松掩映的绿荫之中,有一座深色的4层楼房。虽然它不像周边的大楼那么高大雄伟,但整体敦实厚重,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座历史悠久的老建筑。
多少年了,我每次路过那里,不管是乘车还是步行,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会情不自禁地多看这座楼房几眼,默数四楼的窗户……4楼的窗户就像一双双眼睛,仿佛也在注视着我。
50年前,那座楼房是周围最高的大楼,当时4医院八病区胸外科的病房。我在那儿住院时,常站在那些窗户里边望着外面的马路。是那座楼房里面的解放*医护人员为我做了心脏手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至今,已经过去整整50年了。
小时候,我常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到特别的照顾。有些事别人能做,却不让我做;有些吃的别人没有,只有我有。小学时最好玩、好动,大人们却不让我上体育课,我只能独自在教室里看着操场上的同学们撒欢。熟悉的叔叔、阿姨也对我显得特别关心,常会看到他们跟妈妈悄悄地说话,眼中对瘦弱的我流露出不同寻常的怜爱。
我患了先天性心脏病,天生不能做剧烈活动,还经常面青唇紫、心慌气短。听大人说,我如果不及早动手术,可能等不到发育就会夭折。父医院,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国内还没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的先例。怪不得人们会对我特别怜爱和照顾。
父母怎么会医院做手术的,我就不大清楚了。现在想起来,父母当时送我去接受风险巨大的心脏手术,一定经历过痛苦的内心煎熬和反复的思想斗争。医院当时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设施,聚集了一批医术精湛的大夫,敢于率先打开心脏手术领域的禁区。我想,一定是医院的实力和医生们的真诚坚定了父母的决心。后来听父母说过,他们相信手术一定会成功。退一万步讲,就算没能成功,也算是对医学进步做点贡献了……就这样,父母做出了对我一生影响最为重大的决定,我成了医院胸外科第一批做心脏手术的小病人。
那年我才12岁,对心脏开刀会有多大的风险,懵懵懂懂,几乎一无所知。离开家,医院,遇到的都是陌生人,开始两天我还真有点害怕。医院里,病人大多是部队官兵。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轻病号帮重病号,能动的帮卧床的……对我这样的小病人,大家更是格外的关照。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很快消除了我的陌生感。医生、护士也都和蔼可亲,有几个护士只比我大六七岁,却调皮地要我喊她们“护士阿姨”。工作时,她们还有意让我当小帮手,做点跑跑腿的小事情,没事儿时她们就带我楼上楼下转转,熟悉环境。印象最深的是她们常领我到手术室去看看。第一次走进紧闭的手术室大门,我既感到神秘,又觉得紧张。去了几次以后,神秘感没有了,跟里面的护士也混熟了。所以,我被推进手术室的那天,又看到了熟悉的护士,一点也没紧张害怕。后来我才知道,是胸外科沈主任特意安排护士常领我去手术室,就是为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手术。
胸外科沈主任叫沈威廉,名字很洋气,听说是为了纪念他的一位外国恩师。当时他40多岁,正值壮年,非常精神。他的*装外面罩着白大褂,领口露出的红领章上有两条杠、两颗星——他在病区里*衔最高。沈主任是院内外名声很响的专家,也是胸外科病区的主心骨。我住院的那段时间,天天能看到他领着一队医生查房,危重病人都是由他指挥抢救。遇到疑难问题,医生、护士的口头语是“快找沈主任”。平时,他常常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出现在病房,细心地到每个病床看看。遇到护士忙不过来的时候,他还亲自帮着照顾病人。病人对他诉说病痛时,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倾听,耐心解答问题。病人对他的话非常信服,开口、闭口“沈主任说了”……就是他领导的医疗组负责给我和其他十几个同样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朋友做心脏手术,由他担任主刀大夫。
当时,这样的心脏手术在国内属于首创,备受医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