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纪录片记录了20个英国孩子从7岁到63岁的人生故事。
年6月,纪录片更新了《人生七年》的最新一集《63up9》,此时纪录片中的孩子已经长成了63岁的花甲老人。
20个孩子中,有的出身孤儿院、有的父母是劳工、有的来自中产家庭、有的来自富裕家庭,也就是说20个孩子有的来自上层经层,有的来自中层,有的来自下层,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受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影响。
年最新一集拍摄的时候,他们已经63岁了,除了来自伦敦东区的林恩已经去世外,其余19个人基本还属于原来的社会阶层,而只有一个例外。
纪录片的播出,引起了导演以及观众的反思:到底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有人说是阶层、教育、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这些都对。因为当富家三兄弟查尔斯、安德鲁和约翰每天阅读《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对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每天有着规律的作息,逐步沿着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的路走下去时,来自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则要自由散漫了许多,她们在一起讨论的则是喜欢的男孩,以后要生几个孩子等等问题。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人生七年》中除了上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性格。
来自工人阶层三姐妹中的苏和杰基、林恩是好朋友,成年后她们都遭遇了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但是苏总是带着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己。当拍摄63岁纪录片的时候,苏已经成为伦敦大学玛丽学院法学系的行政主管,拥有一位彼此相伴20年之久的恋人。在业余时间,苏加入了当地一家小型话剧团,重拾舞台剧、唱歌的爱好。
而她的好朋友林恩却是一个反例。21岁时,林恩做了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那时她对很多事情不满和抱怨,从经济紧缩、教育到政府,林恩认为整个社会一败涂地,她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35岁后开始疾病缠身,她早早接纳了自己的命运而不做更多的争取,年,林恩等不及《63up》的拍摄,遗憾去世。
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如果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内心改变了,思维模式就改变了,行为方式就会发生变化,长期的行为又促成了习惯的养成,而不同的习惯外显就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美国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士也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国也有句古话:“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性格。
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先天特质,往往表现为气质,而人格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下,以气质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心理稳定的特征,人格是内化的,不容易被发现,人的人格外在表现为性格。所以透过人格就能一窥性格的特点。
英语中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面具(persona)。面具是演员在古希腊戏台上扮演角色所戴上的特殊假面壳,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舞台上演出的种种行为;第二层,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即人格就是表现于外的、在公众场合上的自我。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先生,在其专著《人格心理学》中说:“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格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持久稳定性。
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尝试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这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经过不断总结归纳,最终个体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角色特征,这时面具就固定了,人格便形成了。一个从小被溺爱的孩子,久而久之他会变成十分自我,缺乏同情心的人,于是他的人格便成型了。而要改变他的人格会比较困难,这是因为人格具有持久稳定性。
2.人格成为个体心理动力的源泉,个体通过人格的倾向性来选择自我的行为方式。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驱动源泉,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是由我们的人格特征所决定的。某路人摔倒,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而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可能会想到帮助他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人格这个面具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才得到认识。
3.人格是以个体气质为基础,即以个体的先天特征为基础,并受到气质限制。
性格既然如此重要,该如何知道自己的性格呢?
当然还是使用测评工具了。
目前能够测评性格的工具很多,比如16PF、DISC(以前文章介绍过)、EPQ、以及今天要介绍的MBTI。
MBTI是基于人脑决定流程的实践,是了解自我的最有力工具
MBTI全称Yyers-BriggsTypeIndicator,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理论模型,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MBTI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荣格(CarlJung)认为:感知和判断是大脑的两大基本功能。大脑做决定的瞬间可以慢动作分解为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又分为触觉感知阶段和直觉感知阶段)和判断阶段(又分为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阶段)。
大脑做出决定的大概形象流程:(大脑获取信息后)触觉感知——直觉感知——感性判断——理性判断,最后做出决定。不过这一过程是在瞬间交织(并非想象中简单的线性)完成的。
虽然每个人的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都要走这四个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个环节中的倾向程度不同(也可以理解为滞留时间长短不同):有些人更倾向停留在触觉感知环节多一些,而直觉感知一带而过;有些人在判断环节,更倾向停留在感性判断多一些,理性判断一带而过。此外,大脑的这两大基本功能还受到每个人的精力来源不同与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由美国心理学家KatherineCookBriggs提出),最终的决定就千差万别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优化,荣格的人格分类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有数据支撑的性格分类模型的理论基础。
性格一般不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心理活动的体现,而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我们的意识、情绪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灰质、树突、轴突、神经递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人生的最初几年(包括胚胎时期),脑部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所有脑细胞正确地连结起来。不只是建立细胞间的连结,还要把某些连结切断——3岁小孩脑细胞之间的连结是成年人的两倍——这些连结是乱七八糟的——为了妥善运作,脑部必须决定哪些连结要保留,哪些要断裂。在有限的大脑关键发育期间脑部必须检查成千上万兆的连结,因此不得不采取“残忍”而有效的原则:用不着的就自动断裂。
那么脑部如何判断哪些连结用得着,哪些用不着呢?通过观察,科学家总结出了大脑的判断规律:不断探测哪些区域经常受到刺激,而哪些区域极少受到刺激来决定是否断裂这些区域的连结。也就是说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将自动断裂。通过发生在年洛杉矶郊区女孩吉妮身上的悲剧(被其精神情况极不稳定的父亲绑在一个小房间的椅子上长达12年半,因为父母几乎没有跟他说过话,她的脑部负责语言的部分几乎没有受到刺激,导致终身受损。吉妮被解救出来后通过多年语言训练,至今仍无法学会说话,只能“像动物一样呜咽”),这证实了大脑神经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初期发育的理解:过了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的大脑结构基本定型,之后的环境变化以及训练很难改变大脑的构造,也很难改变基于大脑结构功能区特征。
同样,我们正常人在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受到的刺激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刺激范围和种类是基本接近的),刺激的程度和强度也有一定差异。这些微小的差异对大脑发育的连结断裂以及结合时期的影响在于改变了功能神经元连结的强度。这些功能神经元连结强度对我们将来的获取信息、思维、决策方式都将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荣格曾举过有极个别例子,比如在童年时期遭遇巨大情感挫折,可能会由外向转为内向)。
以荣格的《人格分类》理论为基础,美国的心理学家KatherineCookBriggs(-)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BriggsMyers根据她们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影响大脑作出决定的第四因素:生活方式。综合荣格的人格分类学说形成MBTI。
通过MBTI模型,性格和职业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比较清晰地阐释。比如到达一定倾向度的NT型更适合做研究开发类职业(或从事此类职业更容易激发其天然优势),而不是从事销售或客服。到达一定倾向度的STJ更适合从事管理行政类职业,而不适合艺术、设计类职业。经过7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MBTI已成为世界范围通用的性格测试,被广泛应用到人才招聘、职业规划、团队建设等众多领域。
MBTI的深度解析与职业选择
年,荣格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他将人的个性态度分为两大类:外倾型和内倾型。荣格认为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指向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