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0号,王某来我处诊治。
自诉:原来有风湿性心脏病,最近感觉心慌,气短,头晕,神倦乏力,食物不振,大便溏稀。
望诊: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
症候分析: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血虚弱,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面色一晄白;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气短:脾气虚弱,健运失常,故神倦乏力,大便失常,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脉细弱,为气血双亏之症。
治法: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芪30克,*参30克,土炒白术15克,白茯苓15克,远志12克,全当归15克,炙甘草10克,炒枣仁12克,桂枝10克,木香6克。
10剂。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忌生熟萝卜。
针灸治疗:内关,间使,少府,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肺俞,合谷。
手法:采用深扎强刺激,用鸡啄米式提插捻转,得气(有算,麻,胀感)后留针一小时,十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
6月22号告诉我症状完全消除,恐在复发最后用归脾丸善后。
本病属于中医学“怔忡”、“喘症”、“水肿”的范畴。系风湿性心脏炎反复发作后,遗留下来的心脏瓣膜损害。中医认为本病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病邪搏于血脉,内伤及心,继则阴伤及阳,心气被抑,心阳虚弱,累及脾肾,因而临床上出现以心,脾,肾三脏阳气偏虚为主。
归脾汤,出自《正体类要》。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炒*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各3克),木香五分(1.5克),炙甘草三分(1克),人参一钱(3克)。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神疲倦怠,面色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方解:本方证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必致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脾虚统血无权,则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下血;面色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但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治宜健脾养心与益气补血兼施。方中*芪甘温,益气补脾,龙眼肉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以安神,为君药。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助*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养心,助龙眼肉养血安神,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为佐药。炙甘草补气调中,为佐使药。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宋朝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亦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点此阅读: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可惜现代人都颠倒了
你的"命"是空调给的,你的病也是空调给的!古人的穿衣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