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过《清明上河图》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在图画上有一条河贯穿整幅图,在河的两岸是繁华的汴京街市和怡然自得的各色百姓。而正是这条河的存在,使得《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街市之景更加充满了灵动与辉煌。这条河称之为汴河,它不仅仅是一条河,它对于北宋王朝的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汴河上的往事……
一、一切都要从定都汴京说起
在大家的印象中,早期的华夏正统王朝往往偏爱于定都长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治中心开始逐渐向东移。自唐朝中期开始,其国都虽在长安,但是国家的行*中心实际是在神都洛阳。而后经过五代十国,自后周定都汴京之后,北宋也定都于此。究其原因,这实际上是一个统治阶层的观念变化的过程。
最早自秦国的咸阳、汉代的长安以来,关中都是定都的首选。这反映的是一种居形胜之地控扼四塞,威慑天下的思想。简单的说,就是中央*权要占据一块易守难攻,能够自给自足的风水宝地,若是天下有变则关起门来搞发展,待实力积蓄足够之后再挥师出征扫平天下。
但是从唐代贞观年间之后,长安城第一次人口突破了一百万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城市诞生了!随之而来的除了让世界瞩目的繁华之外,超级城市还带来了超级问题——那就是城市的实际承载量与当时的保障能力极不匹配!
到了这个时候,关中地域狭窄,关山四塞,物资运输艰难的劣势就暴露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个客观现实,王朝的统治者们开始逐渐的转变了观念,国都作为全国*治中心的前提下,要更加倾向于将国都设置在运输便捷、成本低廉的四通八达之地。而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要素:超级城市要有超级的物资补给线!
那么这样一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的汴京便成为了自五代十国以来多个北方割据*权的定都之所。第一,其地理位置与洛阳接近,基本处于华夏版图中心位置,*治上的象征意义可谓明显。第二,汴京四野一马平川,陆路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极为便利。第三,汴京位于*河与淮河之间,且四周水网纵横往来交错,正是适合发挥水路运输作用的枢纽之地!
而水运由于其运输成本的低廉以及运输量的巨大,正是我们所说的超级补给线!
二、北宋汴京仰赖漕运的两大重要原因
北宋立国之后,沿袭后周的基本国策而继续定都于汴京,这是汴京第一次作为全国性的*治中心。然而此时的宋朝统治者们却突然发现,这颗北宋的“心脏”急需要强大的供血:
一是北方凋敝,华夏经济中心难移。纵观华夏历史,王朝倾覆往往祸起北方,无论是东晋时的“衣冠南渡”,还是唐末的*阀混战,战火主要漫延的地区都是北方大地,而南方虽然最后统一却往往成为偏安之所。正是经历过五代十国长时间的分裂状态之后,华夏版图的东南半壁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等到北宋立国,南方的垦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完善,东南半壁和巴蜀的人口总和达到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两浙和江淮地区更是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基本达到了“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程度。北方凋敝而南方振兴,那么这就使得汴京这座超级大都市的钱粮物资保障注定要从淮河以南向北大量运输。
二是“强干弱枝”的国策造成汴京的物资需求空前加剧。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后,为了杜绝“陈桥兵变”的旧事再次上演,便采取了“强干弱枝”的国策。而“强干弱枝”*策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在汴京周边囤聚大量兵马,由中央*权直接掌握威慑地方。
在北宋汴京及京畿地区周边,从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便驻扎禁*十余万,此后逐年增多,至仁宗年间达到最高峰约驻扎禁*六十万以上。六十万仅仅只是*队人数,此外还有相关的保障人员,战马牲畜等等消耗,你这样算起来汴京的物资需求就要远远超过唐代最鼎盛时期的长安和洛阳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并萃京师……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
三、重金投入的“心脏搭桥”手术
汴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治中心,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承载压力,北宋的统治者终于意识到他们必须要给自己的“心脏”打造一整套强悍的“供血”体系,才能使它支撑起如此繁重的负担。
这个时候,大家熟悉的“漕运四渠”便应运而生,分别是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广济河,这是北宋王朝为汴京专门打造的水路运输网。其中,江南的粮食经淮河进入汴河,然后运送入京;陕西的粮食一部分由*河转入汴河运送入京,一部分由惠民河转入汴河达京;山东齐鲁之地的粮食通过广济河运送入京。
在这四渠当中,汴河是重中之重!首先,汴河贯穿*河与淮河,中间贯穿汴京,这实际上就是在汴京这个“心脏”上做了一个“搭桥手术”,将*河和淮河两条“大动脉”的“供血”能力直接引向了汴京。其次,如前文所述“漕运四渠”之中除广济河之外,惠民河和金水河实际上都是依托汴河而实现物资运输的,所以汴河一河贯通顿使水网满盘皆活!第三,汴河的总运输量远远超过其余三渠。以太平兴国六年(年)为例,汴河运粮万石,而其余三渠运粮共计万石,汴河占四渠总运量的72.7%,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北宋一朝对于汴河的治理可谓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一是河道的日常维护。朝廷沿河设置了专门的官员,定期对河流水量进行观测检查,既防止河水满溢,也防止河水枯竭。朝廷在河流沿岸按户摊派指标,定期在沿岸种植树木巩固堤坝。此外,还根据河流水势动员*队、劳工拓宽或者狭窄河道,确保河水能够适应航行运输的需要。
二是重点工程性治理。这一项主要是汴河需要大幅度调整水量时,由朝廷负责总体组织策划,以大型工程的形式疏浚汴河河口,或者引其他河流注入汴河。比如庆历七年(年),因汴河年久失修河道变浅而影响漕运,朝廷于是抽调厢*士卒及民夫对汴河加以大力整修,将河道整体深挖五尺。此役耗费钱百万余贯,可见工程量之浩大。
三是制度化的漕运管理。朝廷还根据汴河的季节性周期变化制定了《转般法》,依托沿河的粮仓对粮食实行分段运输。此外,还对运输粮食的人员组织进行了规定,比如:“押汴河江
南、荆湖纲运,七分差三班使臣,三分*大将、殿侍。令真、楚、泗州各造浅底舟百艘,分为十纲入汴。”
正是这一系列举措之后,使得汴河在北宋前期和中期都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那么,汴河的作用仅仅只局限于粮食等物资运输吗?
四、“汴河带”的概念随着清波荡漾而冉冉崛起
一次耗费巨大的“心脏搭桥”手术,使得汴京终于实现了超级都市的梦想。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更加让人目不暇接:
一是“汴河经济带”带动效应显现。汴河之上来来往往的舟船不仅代表着粮食物资的运输,更代表着人的流动。人是需要吃喝拉撒睡的,更需要消费和娱乐的,所以人的流动随之而来的则是餐饮、住宿、搬运、仓储、娱乐、脚夫等一系列现实需求,需求则引领着汴河两岸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兴起。产业就意味着收入,意味着就业岗位,以及一系列的链式经济活动,这就使得汴河沿岸一座座城镇快速兴起。
二是“汴河农业带”为北宋带来沃土。汴河的主要水源来源于*河,*河水中蕴含这大量的泥沙,老百姓用汴河之水来进行淤田,则能够起到使土地肥沃的效果,甚至于对中原地区一些不长庄稼的盐碱地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这就使得汴河两岸因为河水的特殊原因,而使得其农业得到了极为飞速的发展。尤其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就曾经设立专门机构,在汴河沿岸组织大规模淤田。《宋史·河渠志》中记载:京东、京西一些碱卤地,连年放淤。尽成膏腴,为利最大。
三是“汴河物流带”实现物资快速集散。汴河的水运能力并不仅仅在运输规模上实现了对汴京的物资保障,而是通过其水运功能,再配合以沿岸仓储系统加持,从而在汴河两岸及周边地区实现了物资的快速集散,并按需求精准投放。从而使得国家在这一地区平抑粮价、赈济粮荒,以及特定社会群体的救助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汴河就像是一条“大动脉”,“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而沿岸的仓储系统则是毛细血管,有效的滋养着汴河沿岸及周边地区。
四是“汴河文化带”颂扬着大宋天朝的锦绣繁华。汴河之上,舟船往来络绎不绝,上面有官员、文人、商人……他们或触景生情,或感时伤怀。在数不清与汴河相关的的诗词中,体现的是宋人与自然的对话,与历史的问答,对国运的思索,让我们今人读来也禁不住对北宋那个锦绣繁华的时代充满向往。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