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疫情时代,远程心电监测有望成为市场黑马 [复制链接]

1#

疫情之下,远程医疗迎来新机遇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疗机构,在这场疫情的冲击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供应不足的医疗物资、超负荷工作的医务人员、防不胜防的院内感染,让医疗机构超负荷运转,正常医疗服务受到影响,加之交通管制、小区隔离等措施的实施,给医疗秩序的稳定和患者就医保障带来严峻考验。如何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面对面接触风险、降低院内人数和人员密度、减少院内的人员流动,是疫情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远程医疗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带来更低成本、更高效的医疗服务。根据FrostSullivan的新远程医疗市场预测,在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推动下,远程医疗需求将增长64.3%,远程医疗和可穿戴智能监测设备的医疗优势和重要性正在逐步凸显出来。

疫情之中,院外监测将成大势所趋

年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拉丁美洲心律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在《欧洲心脏起搏杂志(Europace)》联合发表了《疫情时代远程医疗及心律失常监测更新》,文章中提出,纽约和武汉的心律失常院内发病率分别为7.9%和16.7%,在ICU患者中可高达44%,其中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和室颤)可发生在6%的新冠肺炎患者中。而除了心律失常病史者,还包括新发心律失常和由于新冠肺炎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据亚太时报报导,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爆发流行以来,发现感染病人中40%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基础疾病,其中16.7%的病人出现了心律失常并发症。

这些患者需要进行长期规范化的心电监测、随访和治疗,但受制于疫情期间床位有限、设备不足、人员短缺及潜在危害较大的交叉感染问题,使用远程医疗平台+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进行院外监测将成为大势所趋。

近几年,心电领域的远程平台和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已经日趋成熟,并在欧美、亚非等国家开展应用。如今,单导联、多导联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呈飞速发展趋势,许多产品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iRhythmTechnologies创建的ZIOService,通过将其可穿戴生物传感技术与基于云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功能相结合,重新定义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方法。苹果公司推出的AppleWatchSeries4产品,也搭载了被称为心电图(EKG)的心脏监测功能,还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许可。

疫情当前,Q-T间期监测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心电监测设备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监测,但在疫情环境下,Q-T间期检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Q-T间期延长更是预测猝死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针对新冠病*的药物中,部分药物(如羟氯喹+阿奇霉素)具有延长Q-T间期的心脏*性,因此,需要对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Q-T间期的监测,以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那么,目前国内是否拥有专业完善、可对Q-T间期进行监测的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呢?答案是肯定的,心联互通集团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就能满足所需。

心联互通单导心电记录仪

采用全球独家柔性可拉伸技术,设备轻巧、无导联线、贴身佩戴,不影响日常活动,可连续采集患者在各种生活状态下的心电信息,监测心脏生理变化,实时上传监测数据,自动分析诊断预警,接收医生下达的诊断医嘱,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长期监测的心电信息传输到监护中心,通过动态心电分析软件,检查分析患者多种症状。采用14天长程可持续心电监测模式,在单次检测中检出心律失常的准确率高达99%。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