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50岁男子一活动就胸闷,医生我只好在他心 [复制链接]

1#

一爬楼梯就胸闷,一搬重物眼前就发黑,最近,原本身强力壮的余先生突然觉得自己变得“娇弱”了许多。到福建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简而言之,就是心脏的心室间隔太过肥厚,血液流出的通道太窄受阻,需要给肥厚的心肌“减肥”治疗。

以往此类病症,需要开胸进行室间隔切除。而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为余先生实施了“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经皮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在余先生的心脏内安装了一个“探头”,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心内的情况,让手术微创且精准。该手术在福州市尚属首例。

心室间隔太肥厚,男子一活动就胸闷

余先生今年51岁,出现胸闷的情况已经快5年了。平路步行米或爬二楼就会胸闷,慢跑、搬重物后,还会反复出现黑矇和晕厥。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越来越严重。半个多月前,他来到心血管内科余福玲副主任医师门诊就诊。

检查后,余主任发现患者心脏有明显杂音,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左心室室壁肥厚,室间隔增厚,左室流出道严重梗阻,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表现。

心内科以柴大*副院长、林金秀主任为核心的介入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全面评估。正常人的室间隔厚度一般不超过12mm,而余先生的室间隔厚度达30mm,造成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峰值约70mmHg,是正常人的2倍。

新技术助力,无需开胸便能消融肥厚心肌

像余先生这样的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常规要到心脏外科进行室间隔切除术,即要进行开胸手术,损伤大、花费高。即使是微创手术,医生也只能通过计算机对心脏进行三维标测,创建模型参考。

而余先生的这次手术,经全科讨论后,团队决定对余先生实施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

这是一项安全的微创手术,只需要在大腿根部开一个2毫米的切口。支持该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一项新技术——心腔内超声。

什么是心腔内超声(ICE)?

心腔内超声技术是将一根圆珠笔芯大小的超声导管通过静脉血管置入心脏内,再通过超声波照射到心脏中,将心脏的反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成像。超声成像就如心脏内的“探头”,医生相当于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到心脏内病变的位置,以便更好进行手术。

心腔内超声技术有什么优势?

ICE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心脏里面的结构,精确地定位消融导管的位置,为射频消融术提供了强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可实时获知显示心腔内导管贴靠的情况,显著提高各类射频消融手术的成功率。此外,心腔内超声还能监测手术中心腔内的变化,预防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最后,使用心腔内超声技术还可以有效减少X线的用量,减轻辐射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伤害。

介入手术室中,蔡洪斌副主任医师和余福玲副主任医师在心腔内超声(ICE)的精确构建心腔模型下,成功将射频消融导管送至室间隔最厚处,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术后即刻患者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降至3.6m/s,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峰值降至45mmHg,且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经过三天的观察,余先生未再出现胸闷的症状,各项指标逐渐正常,随即出院。

据悉,开展此项新技术以来,多为患者慕名而来,仅年12月,医院心内科又为4位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行相同的介入手术。

心内科团队成功实施该项技术,成为全省第一批应用心腔内超声(ICE)医院,代表介入微创诊治水平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什么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征为心室肌不对称性肥厚,以室间隔为甚。室间隔肥厚导致左心室腔容积减小,左心室的出口左室流出道变窄。患者在运动耐量增加时就会出现胸闷、气喘、黑朦,甚至晕厥、猝死的表现。如家族中有亲属在35岁以前猝死,医院排除该病。

来源:福建卫生报记者刘伟芳

编辑:杨小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