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刷新纪录全球最小年龄预激性心肌病射频消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于紫月通讯员张仪张晓萍

近日,医院(医院)为一名出生后仅2个月21天的婴儿成功实施治疗预激性心肌病的射频消融术。

“全球范围内,这是针对预激性心肌病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最小患者。”该院心脏中心小儿科主任李小梅教授表示。

此前,国际报道的最小的预激性心肌病发病年龄是3.5个月,最小的预激性心肌病行射频消融术的患儿年龄是4.5个月。

“这个患儿年龄太小了,手术的各方面风险都很大。本想着再熬一熬,稍大一点再做手术,但是药物已经无法控制病情,孩子心功能逐渐下降,已经到了生死攸关之际,我们只能咬牙上。”作为这次手术的主刀人,李小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刷新“最小”记录,绝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刻意“争第一”和“争最小”,而是凭着一颗医者初心,为的是挽救稚嫩生命。

李小梅为小患医院心脏中心一病房供图

药物治疗未果射频消融成唯一生存希望

预激性心肌病是近几年医学界才逐渐认识并开展针对性治疗的。

正常的心脏工作时只有一条兴奋传导路径:人体中的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兴奋信号,先传导至左右心房,再传导至左右心室,指挥它们收缩,完成一次心脏跳动。预激性心肌病则是由于患者心脏多了一条异常的传导路径,异常传导快于正常传导,导致兴奋信号“抄近道”,即发生预激前传,提前激动了所连接的心室。

后果很严重。

如果这条异常的传导通路发生在心脏右侧三尖瓣环处,就会让本该同时收缩的左、右心室不同步,使右心室早于左心室收缩。如此一来,左心室收缩延后,可供其收缩的时间就会变短。左心室是供给全身血液的“源头泵”,这就会导致心脏对全身的供血不足,对心脏本身的供血也会不足。长此以往,最终会造成心功能损伤。

“预激性心肌病因其临床症状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脏病很相似,因此容易误诊。这也是该病直到近几年才得到医学界重视的原因。”李小梅说。

治疗方式听起来很简单,就是将这条异常的传导通路切断即可。但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任何“心事”都不是小事。

目前阻断异常旁路传导的药物只有两种可选。入院20余天内,李小梅给这位小患者逐一尝试,皆未能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药物无法抑制小患者的预激前传。更糟糕的是,当时定期监测心脏彩超显示患儿心功能在逐渐下降,表征心脏收缩强度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从入院的46%逐渐下降至35-40%,而正常人应在60%以上。

“射频消融成为孩子生存的唯一希望。”李小梅说。

射频消融是通过股动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途径,把电极导管插入心脏,用电生理标测技术标测到心脏内异常电传导通道或异位兴奋点,利用消融导管的金属末端释放可控的射频电流产生热能,使局部心肌细胞干燥坏死,从而阻断异常的电传导,达到治疗目的,通常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年龄小挑战大团队克服重重困境

其实,射频消融术在医学界已经应用得相对成熟。但是,对于刚出生不到3个月的小婴儿,手术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李小梅指出,目前国内外儿科电生理医生行射频消融术常规选择大于5岁或15公斤以上的患儿,而这个小患儿才2个月21天,体重仅5.5公斤。

年龄小、心功能差,保障术中安全平稳的麻醉是第一难关。其次,医师需要对患者股静脉等多条血管进行穿刺,以备后续插入电极导管。手术医师只能通过股动脉搏动判断股静脉的位置进行“盲穿”,难度很大。小婴儿血管极细,更是大大增加了穿刺困难。术中手术医师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精细标测确定异常旁路所在位置,将操作消融导管精准送达心脏靶点位置放电消融。在婴儿极小的心腔容积、直径仅有1厘米的三尖瓣环上精细标测,丝毫不差地进行精准消融,手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手术成功实施的背后,是医师团队丰富的手术经验基础。据悉,李小梅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小儿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为国内开展小儿射频消融手术最多的团队领*人。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在她的带领下,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儿童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患儿来自全国各地,手术量始终位居全国儿科领域之首。

5月18日,术后一周。小患者复查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心功能明显好转,LVEF升至50%,基本恢复正常。当天,小患者顺利出院。出院一个月后,小患者将来院复诊。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