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燃烧》这部电影,我认真重读了一遍村上春树的原著《烧仓房》。字不足的短篇,对于小说来讲真的不算是一个太饱满的故事。但是2小时28分钟的片长,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却已经足够长了。
喜欢在做饭的时候放爵士乐的村上春树,还是给故事本身留了很多的留白。所以,喜欢在电影里吃烤肉和肥肠锅的李沧东相较于小说,还是饱满了一些的。比如对于男主角的家庭描写、女主角抽大麻之后脱衣服的翩翩起舞、最后烧车烧衣服的一段一镜到底的完整长镜头。
1、男主角和女主角的人物设定,从原本的相隔11岁的差距,变成了多年后偶遇的发小。
3年前,我和她在一个熟人的婚礼上相遇,要好起来。年纪我和她几乎相差一轮,她20,我31。但这不算什么大问题。当时我伤脑筋的事除此之外多的是。
老实说,也没工夫一一考虑什么年龄之类。她一开始就压根儿没把年龄放心上。我已结婚,这也不在话下。什么年龄、家庭、收入,在她看来,都和脚的尺寸声音的高低指甲的形状一样,纯属先天产物。
总之,不是考虑便能有对策那种性质的东西。
2、剥橘皮的故事。小说和电影里,其实这个故事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出入。只是觉得这一幕被演绎出来,特别的活灵活现,纯粹只是想要记录下来。
我对这一段的喜欢,几乎比肩《挪威的森林》里那句「我爱你,就像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都融化成*油。」
最初认识她时,她告诉我她在学哑剧。
我哦了一声,没怎么吃惊。最近的女孩都在搞什么名堂。而且看上去她也不像是一心一意磨练自己才能的那种类型。
而后她开始剥橘皮。如字面所示,剥橘皮就是剥橘子的皮。她左边有个小山般满满装着橘子的玻璃盆,右边应该装橘皮的盆---这是假设,其实什么也没有。她拿起一个想象中的橘子,慢慢剥皮,一瓣一瓣放入口中把渣吐出。吃罢一个,把渣归拢一起用橘皮包好放入右边的盆。如此反复不止。
你好像满有才能嘛。我说。哎哟,这还不简单,哪里谈得上才能!总之不是以为这里有橘子,而只要忘掉这里没橘子就行了嘛,非常简单。
3、对于去非洲这件事情的初衷,李沧东导演显然要更戏剧化一点。不过李沧东很聪明,把形式化的饥饿通过意识化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流畅。原著里的女主角,看起来却是胃口不错的样子。
惠美对钟秀说:「非洲卡拉哈里沙漠里有一个布希族,听说对于布希族来说,有两种饥饿的人。Littlehunger和Greathunger。Littlehunger则是指一般肚子饿的人。Greathunger是为生活意义而饥饿的人,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终日探寻这种问题的人,布希族认为这种人才是真正饥饿的人。」
Littlehunger和Greathunger这两个词汇从一个这么性感的女孩嘴里说出来,真的是足够感性了。
我和她也不是常常见面。一般每月一回,顶多两回。我打电话给她,约她出去玩。我们一起吃饭,或去酒吧喝酒,很起劲地说话。我听她说,她听我说。尽管两人之间几乎不存在共同话题,但这无所谓。
可以说,我们已经算朋友了。吃喝钱当然全由我付。有时她也打电话给我,基本是她没钱饿肚子的时候。那时候她的确吃很多,多得叫人难以置信。
两年前的春天她父亲心脏病死了,一笔稍微凑整的现金归她所有。至少据她说来是这样。她说想用这笔钱去北非一段时间。何苦去北非我不清楚,正好我认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驻京使馆工作的女孩,遂介绍给她。于是她去了阿尔及利亚。也是因势之所趋,我到机场送她。
她只拎一个塞有替换衣服的寒伧的波士顿旅行包。外表看去,觉得她与其说去北非,莫如说是回北非。
4、原著里讲得大多都是吃饭喝酒的普通约会,是没有上床艳遇的,也没有万众瞩目的打飞机。
惠美对钟秀说,去了非洲之后需要他来照看猫的喂食,然后两人就损其自然的做爱了。养猫的这一段虽然很像村上春树,但是原著里确实没有提到。
和她一起,我得以彻底放松下来。什么不情愿干的工作啦,什么弄不出头绪的鸡毛蒜皮小事啦,什么莫名其妙之人的莫名其妙的思想啦,得以统统忘却脑后。
她像是有这么一种本事。她所说的话没有什么正正经经的含义,有时我甚至只是哼哈作答而几乎没听。而每当侧耳倾听,便仿佛在望远方的流云,有一股悠悠然的温馨。
我有跟她说了不少。从私人事情到泛泛之论,都可以畅所欲言。或者她也可能同我一样半听不听而仅仅随口符合。果真如此我也不在乎。我希求的是某种心绪,至少不是理解和同情。
5、处理人物关系上,电影显得更细腻一点。比如,在钟秀与Ben可以共同吸大麻交心聊天之前,加入了两场他们之间的联系。一次是惠美相约钟秀去Ben家煮意面,一次是钟秀、惠美、Ben三人参加朋友们的酒吧派对。
大体都保持了原著想要传达的内容。并且最感人的是,电影里连Ben车子的颜色都还原了。
他开一辆通体闪光的银色德国赛车。对车我几乎一无所知,具体无法介绍,只觉得很像费里尼黑白电影中的车,不是普通工薪人员所能拥有的。
肯定钱多得不得了。一次我试探她。
是的。她不大感兴趣似的说,肯定是的,或许。
搞贸易能赚那么多?
搞贸易?
他那么说的,说是搞贸易工作。
那么就是那样的吧。不过……我可不太清楚的。因为看上去他也不像怎么做事的样子,总是见人,打电话。
这简直成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想。做什么不知意,反正就是有钱,谜一样的小伙子。
6、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处改编,女主角从吸晕了大麻沉沉睡去的少女,变成一个夕阳下美炸天的剪影,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超大的惊喜。长达三分钟的夕阳裸舞,怪不得能被向来倾心小*片儿的戛纳所青睐了。
从印度带来的,只选特别好的。吸这玩艺儿,会莫名其妙想起好些事来。而且都是光和气味方面的。记忆的质……说到这里,他悠悠停了一会,寻找确切字眼似的轻打几个响指。好像整个变了。你不这么认为?
我不清楚这时吸大麻叶对戒烟有怎样的作用。但终归还是决定吸了。
他从纸袋底部掏出包在锡纸里的黑烟叶,放在卷烟纸上迅速卷起,边角那儿用舌头舔了舔。随即用打火机点燃,深深吸几口确认火着好后转给我。大麻叶质量实在是好。好半天我们一声不响,一人一口轮流吸着。迈尔斯·迪巴思终了,换上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集。搭配莫名其妙,不过不坏。
吸罢一支,她说困。原本睡眠不足,又喝了三瓶啤酒吸了大麻的缘故,她确实说困就困。我把她领上二楼,让她在床上躺下。
她说想借T恤。我把T恤递给她。她三两下脱去衣服只剩内衣,从头顶一下子套进T恤躺下。我问冷不冷时,她已经咝咝睡了过去。我摇头下楼。
7、小说里本身描述的「烧仓房」在这里变成了「烧塑料大棚」。这个细节改变在这里倒并没有显得很突兀。
第一、是因为男主角所在的坡州比较靠近朝鲜,经济不发达以致于大部分地区处于比较落后的农业和畜牧业收入为主。第二、不管怎么说,塑料大棚还是比较易燃的。
就是说,我是擅自放火烧所以的别人的仓房。当然选择不至于发展成严重火灾来烧。毕竟我并非存心捅出一场火灾。作为我,仅仅是想烧仓房。
我点下头,碾死吸短的大麻。可一旦给逮住就是问题哟。到底是放火,弄不好可能吃刑罚的。哪里逮得住!他自若地说,泼上汽油,擦燃火柴,转身就跑,从远处用望远镜慢慢欣赏。根本逮不住。何况烧的不过是小得不成样子的仓房,警察没那么轻易出动。
其言或许不差,我想。再说,任何人都不至于想道如此衣冠楚楚的开外国车的小伙子会到处烧人家仓房。
8、钟秀的家庭关系,这一点在小说中是空白的。
和拆迁办打架判刑入狱1年半的躁狂症爸爸,被暴脾气爸爸逼走,最后又来借钱的妈妈,以及从头到尾都没露过脸想必应该也过得不是很好的姐姐。很多人说,是原生家庭的悲剧,让他最后一点一点的走向了命运的末梢。
但我觉得,钟秀最绝望的一刻是在Ben家楼下停车场。他和Ben一起找夺门而出的小猫。还是钟秀率先找到了,他想要安抚猫。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试探性的叫唤它惠美的猫的名字:「Boil」。小猫眼睛转了一下,然后温顺的跳进了他的怀里。
那一刻,小猫得救了,但是他也知道惠美已经死了。
他的心在那一刻,也死了。
12月来临,秋天完结,早晨的空气开始砭人肌肤了。仓房依然故我。白色的霜落在仓房顶上。
冬季的鸟们在冰冷的树林里啪啦啪啦传出很大的振翅声。世界照旧运转不休。
9、小说从女主角消失、男主角观察家附近的仓房情况之后,小说到这里便结束了。
但是电影里的故事显得更有生命力,仍然攀扶着小说中的细枝末节在生长。钟秀去了惠美所有能够落脚的地方寻找她,租住的公寓、打工的地点、哑剧社的社团。跟踪和监视Ben,直到最后杀死Ben。
最后,满身血污的钟秀脱下带血的衣服赤裸身体驾车离开。他连同一把火毁了Ben的尸体和车,火光中那些被血染红的衣服发出刺眼的光,一不小心就陷入其中。恍惚中看见了若干年前,妈妈离家出走时爸爸逼迫他烧掉妈妈所有的衣物。那一天的火也是这样刺眼,看久了,忍不住就哭了起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顶荒废的塑料大棚,野火烧不尽。
她消失了。
每天早上,我仍在5处仓房前跑步。我家周围的仓房依然一个也没被烧掉。也没停说哪里仓房给烧了。又一个12月转来,冬鸟从头顶掠过。我的年龄继续递增。
夜色昏黑中,我不时考虑将被烧毁的仓房。
时隔八年,自年的《诗》获得戛纳最佳编剧之后,李沧东带着最新杰作《燃烧》回到戛纳舞台。戛纳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