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30.html“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7月23日,也就是明天,就是大暑节气了,“大暑”表示炎热至极。
大暑节气,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民间有说“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大暑过后,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大暑时节,阳气最盛,是养生的最佳时期,可以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大暑习俗
1、吃“仙草”
广东地区,大暑有“吃仙草”的习俗。
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2、喝暑羊
“喝暑羊”,即:喝羊肉汤。
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大暑节气,会喝羊汤。
伏暑的羊汤,营养丰富,可健脾益气、温补肾阳。
3、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可清凉祛暑。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会在村口的凉亭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4、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
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
喝伏姜,可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5、烧伏香
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6、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的习俗。
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
明日大暑,吃“度暑粥”,饮三杯茶,食三种瓜,为秋冬健康打基础
大暑时节,吃“度暑粥”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可用“粥”来滋补身体。
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
在大暑节气,吃“度暑粥”,可补气清暑、健脾养胃,帮助安度盛夏。
绿豆百合粥
绿豆,能清热解暑,润喉止渴。
百合,清心润肺,安神去躁,可以助你睡个好觉。
一起煮粥食,是大暑时节不错的选择。
西瓜翠衣粥
西瓜翠衣,是将西瓜洗净,用刀片削去瓜皮,余下的介于瓤与皮之间的部分。
西瓜翠衣,比西瓜瓤的营养价值更高,可治暑热烦渴、中暑等症状。
大暑时节,吃点西瓜,留下西瓜翠衣煮点粥吃,十分不错。
大暑时节,饮三杯茶
1、下火茶
“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大暑时节,十分炎热,人体容易上火。
此时,用一些下火清热的小植物,泡水代茶饮,清热消暑,十分有益。
用白鼓丁、菊花、金银花、桂花,搭配成白鼓丁菊花茶,泡水喝,可清风散热,下火解*,还可对抗“夏乏”。
白鼓丁,有清热、解*、利尿之效。用其泡水喝,可泻火除湿,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等。
并且,白鼓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称,被中药界誉为清热解*的“八大金刚之一”,可很好的去火消炎,预防伏天上火。
金银花,可疏热散邪、清解血*,经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菊花,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清热解*。
桂花,性质温和,拥有独特的花香,可舒缓情绪,消除沮丧、缓和压力,帮助身体对抗“夏乏”。
大暑时节,这样搭配泡水喝,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2、解暑茶
大暑时节,暑湿热严重,此时,要注意黑蛋解暑的茶饮。
用紫苏叶、陈皮、生姜,一起煮茶饮,可消暑化湿。
紫苏叶,可发汗解表,健脾祛湿、防暑降温。
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生姜,可以散寒。
三者搭配在一起,非常适合大暑时节饮用。
3、祛湿茶
大暑时节,还要注意健脾祛湿,促进人体排*,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吃玉米的时候,玉米须,不要扔掉,用来煮水喝,有助于帮助人体祛湿。
玉米须,可利水、消肿、泄热,促进体内多余水分代谢,可以帮助身体排湿*,有助健康。
大暑时节,食三种瓜,少生病,更健康
1、*瓜,清热解渴
大暑时节,*瓜正应季,此时,多吃点,十分有益。
《本草纲目》中记载,*瓜有清热、解渴、利水、消肿之功效。
*瓜,可称得上是“平民”蔬菜,还能清热利尿,也大暑不错的选择。
2、木瓜,养脾胃
炎热的伏天,是养护脾胃的关键时刻,此时,吃点木瓜,十分不错。
木瓜,含木瓜酵素,有助于分解加速蛋白质吸收,缓解消化不良。
此外,木瓜,还可健脾胃,改善胃痛,但不建议空腹食用,亦不可多吃。
3、丝瓜,通经活络
丝瓜,是夏天里清热泻火、凉血解*的“好帮手”。
丝瓜,可清暑凉血、通经络、行血脉。
食用时应去皮,可凉拌、炒食、烧食、做汤食或取汁用以食疗。
大暑时节,做好三件事,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第一件:以热“逼”寒*
大暑时节,酷暑炎热,此时,正是逼出体内寒*的好时节。
此时,做好以热制热的“热养”法,对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除了要喝热茶以外,还要注意,热水泡脚,远离冷饮,适当运动出汗。
第二件:养护心脏
大暑,气候炎热,阳气最为旺盛,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活跃,此时,应重在养心。
大暑高温酷热,易动肝火,人容易“情绪中暑”,出现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
此时,宜心态清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第三件:防湿热
大暑过后,多暑多湿,很多人,会时常感到头重脑疼,并有抑郁、倦怠、胸闷、乏味之感,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而臭。
这些都是“湿热*”所致,炎热的伏天,要做好祛湿热的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