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遗传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907/6511050.html你好,我是《90天基金实战营》的辅导老师,徐艺方。
最近这两天的股市啊,有点像过山车,上窜下跳特别“刺激”,哈哈,小心脏不好还真受不了。今天锂电、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等个股的集体爆发,就让配了相关基金的小伙伴,心里乐开了花。
买点基金不容易,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资回报高了当然高兴啦,想当初买基金时,可是千挑万选,货比三家啊。
提到买基金货比三家,有银行的伙伴就有疑问了:论手续费吧,咱们干不过“天天基金”这样的平台;论专业度吧,咱们又比不过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那客户干嘛要来银行这种渠道买基金呢?
确实哈,拿手续费来说吧,银行一般都不打折,而其他平台,大多都是一折,甚至更低;万,就得差上个一万多,搁谁谁愿意啊。
专业度更不必说了,和基金公司和券商比起来,人家有专业投研团队,经常会提供实时投资策略。
相比之下,银行尽管也有顾问团队做支撑,但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把控度,还是要差那么一丢丢的。
像去年,就有机构通过详细研究,挖掘市场机会,从医药到科技,从新能源到白酒,让客户赚得盆满钵满。
而对于咱们银行机构来说,要这么精准地把握市场的节奏,赚这种高技术含量的钱,有点不敢想象啊。
你瞧,乍一听,银行和哪个渠道比,貌似都吃亏,谁也比不过啊。不过呢,只要你稍微觉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谁都知道,银行每年卖掉的基金,那是相当的多啊。
01
为什么银行会这么厉害呢?
原因在于,在复杂的理财决策中,面对多个选择时,客户不会只做单一维度的比较,而是会在多个维度上权衡。
这就像在找对象这种人生大事儿上,面对几个追求者,不会只看人家的家庭背景,也不会只看长相或者才华,而是会看对方的综合竞争力。
一句话,和其他渠道相比,银行之所以能赢,就是赢在综合竞争力上。更让人欣慰的是,理财经理本身就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几乎是决定性的。
02
综合竞争力是个什么鬼?
根据我的经验,客户面对多个选择时,心里是有一个极简的估值模型的,这个模型是——价值=人品+产品+品牌。
也就是说,客户会分别从“人品”、“产品”、“品牌”三个维度来给各个渠道估值,最后,哪个渠道的综合得分最高,就说明这个渠道的综合竞争力最强,客户就会在那里买基金。
可别被这个估值模型吓到了,其实它并不复杂,咱们在生活中就用过。
举个例子哈。要是我的小心脏出了问题,市内有3家医院能做心脏搭桥手术,医院呢?
首先,我会重点评估一下这3家医院的医生团队,看看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医德口碑,这是在考察“人品”价值;
然后,我会打听打听,这3家医院采用的都是什么医疗技术,以及手术方案的报价,这是在掂量“产品”价值;
接下来,我会详细了解这3家医院的历史啊、美誉度啊,这是在比较“品牌”价值。最后,综合这3个维度的价值,综合竞争力就出来了,我就知道该选哪家了。
说回到咱们的基金营销,客户大致也是按照这个模型,来计算综合竞争力的。
首先,客户会看“人品”分值,计算一下各家机构理财经理的情感价值和专业价值,比如在售前、售中、售后中提供的各种服务;
然后,会计算一下“产品”分值,就是评估各家机构的产品综合情况;
接下来,会计算“品牌”分值,就是看各家机构的品牌效应和口碑。最后,综合3个维度的分值,得出一个整体分数,客户心里就有底了。
03
得人品者,得天下
好了,知道了客户是怎么估算综合竞争力的,那么银行凭什么有机会胜在综合竞争力上呢?
关键原因就一个:得人品者,得天下。
也就是说,在客户的估值模型中,相对于产品、品牌这两个因素,人品占比是最大的。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银行在产品和品牌两个维度的得分,不如别的渠道,理财经理仍然是可以通过努力拼人品,来赢得客户的。
更何况,银行的产品和品牌,并不差,这个咱们课程后半段再说。
面对天天基金、基金公司和券商的竞争,有的理财经理之所以底气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心里有个执念,误以为“卖基金,就是卖产品,产品好才是王道”。
这种单一维度的竞争观,害人不浅。
产品好,当然很重要,但产品好,只是营销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原因在于,客户买基金,买的不是一款标准化产品,而是一种贯彻买前、买中、买后的个性化服务。
这种个性化服务,需要一个个鲜活的人——也就是理财经理,根据不同客户、不同时机等因素去合理匹配。
比如,买同样一款基金,第一次做基金定投的职场小白需要的服务,和之前基金亏损过的理财老司机需要的服务,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
前者需要基金知识科普,让他们更好地开启基金投资;后者需要基金健诊,帮他们扭亏为盈。
还有一些情况,更值得深思。比如,买到爆款基金的客户,不一定能赚到钱,而买到普通基金的客户,赚的钱可能还不少。
造成这种悖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就是理财经理这个人的人品,也就是专业的服务。比如帮客户做基金的筛选,做好基金的搭配,定期调整基金组合,遇到市场大跌及时安抚等等。
简单总结一下:在基金营销过程中,产品再好,如果得不到人品的助攻和加持,也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即使产品一般,如果人品强大,一切皆有可能。
因为,产品好不好,要经历很久之后才能得到印证,而服务好不好,客户哪怕是第一次接触,也能立刻体验到。
所以啊,很多人的经验是——产品好,能增加未来的客户复购率,服务好,能提升当下的营销成功率。
关于售前、售中、售后时,理财经理应该如何展示人品,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才可以大幅提升营销的成功率,前面的课程已经聊得很多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基金公司和券商,他们提供的投顾服务不是比银行更专业吗?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类投顾服务,和理财经理的专业,是两回事儿。再好的投顾服务,也需要理财经理去翻译,去表达,去落实,如果理财经理个人不专业,再好的投顾服务也很难转化为竞争力。
比如基金公司和券商,定期会发布专业的市场分析报告,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可客户看不懂也白搭啊。这时候就需要理财经理解读啦,让客户看得明白,知道怎么做。
小结一下,相比于产品、礼品、手续费,人品才是营销中的稀缺品。要相信,只有你自己,才是客户最好的礼物。如果不是,那再好的产品,再多的礼品,再低的手续费,也救不了。
也就是说,当客户认识到理财经理这个人,在理财决策中的重要价值时,你就从“卖同一件商品”,变成“卖不同的商品”。
表面看,你卖的是同质化的基金,其实你卖的是个性化的顾问服务。到这一步,你和其他平台,卖的其实两个完全不同的商品,不存在比价空间。
04
一个小补充
说到这里,咱们补充说明一下前面留下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和天天基金和基金券商机构相比,银行的产品和品牌,并不存在明显弱势,甚至还有一些优势呢。
这就是说,咱们本来靠人品就能赢,如果还有产品和品牌的助力,那就是双保险了。
先说说“产品”吧
在银行,它不单单只有基金,还有存款、理财、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可以更全面的满足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
当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