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成为许多城市的重点民生项目。但如何获得全部业主签字同意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低层与高层、少数与多数的利益纠纷,旧时代的公共生活方式逐渐瓦解,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微妙复杂。而在拉扯中,一些老人已经等不到电梯安装的时候了。
文
王一然魏荣欢编辑
王珊
中国去年新开工改造的四万多个城镇老旧小区,大多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车辆在人流中穿行,管道年久失修,楼里墙壁斑驳,布满小广告,楼梯边缘已经乌突,扶手也磨得发亮。人们早已习惯如此生活,在这里结婚、生子,繁衍几代,直至变老。
日子像老人身上的皮屑散落零碎,老住户们和这些建筑一起凋朽衰老。许多人最渴望的生活改善可能是拥有一部电梯,从他们买菜购物的彩色帆布小拉车里可以窥见——小车能装下两三天的生活必需品,一位60多岁的老人每周大概只下去两三趟,上一次六楼需要中途休息15分钟左右;有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轮椅沉重,只能在外租房;一位快90岁的老人住在六楼,医院回来,80多级台阶一步都迈不动,她的老伴儿也全身瘫痪,最终搬进离家四公里外的养老院。
生活在晚年突然迎来了转机。近年来,一些城市将老楼加装电梯工作列为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安苑路某小区的五号楼,早在年就作为试点之一,是第一批安装电梯的样板示范楼。两年多前,社区开始征集住户签字,根据当时*策规定,业主们拥有一票否决权,只要有一户不同意,电梯便无法安装。
“这种便民利民的好事怎么会有人不同意?”五号楼五单元的何玉香70多岁,身材瘦小,眼角纹路都挤在一起。在他们这些高层住户心里,这不止意味着遛弯儿买菜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能为突发疾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但在很多一层住户眼里,电梯却意味着隐私曝光、噪音不断和房价跌落。
这是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利益持久战,邻里关系也因此变得微妙复杂。折腾了近三年后,五号楼其他单元的电梯都陆续动工安装、投入使用,五单元却因为始终有住户反对,成为唯一一个没有电梯的单元。
五号楼唯一没有电梯的五单元。受访者供图五单元
何玉香十多年前跟着女儿女婿搬到五号楼。这是一栋老式六层板楼,枣红色外墙,建于年代,曾是单位的老宿舍楼。
她住在顶层,每天出门买菜、接送外孙去幼儿园,回家上六楼总要休息一两次,每次歇十几分钟,偶尔起身头晕,要扶着扶手很久。有时外孙贪玩,看到家门就大哭,最严重一回折腾了七次,老伴儿一趟趟带孩子上下楼,最后实在抱不动,歇了几次,回到家时,晚饭已经热过又凉透了。
两年多前,其他单元的电梯开始陆续动工,何玉香激动得“几个晚上没睡好”。
作为第一批老楼加装电梯试点楼,五号楼能够享受最优惠的价格,住户们无需承担安装费用,只要按次掏使用费和后期维修费。按照当时*策,安装电梯需要通过全部业主,即整个单元十二户全体同意。五单元一直没动静,她和邻居一打听才知道有几户不同意。
反对声音最大的“钉子户”是,一对五十多岁的老夫妻和独生女,继承了父辈的房产。何玉香和其他邻居买了水果和营养品去拜访,但对方堵着门不让进,户主大声道,“反正我就是不让装!”
何玉香和6层对门邻居分析,北京房价寸土寸金,安装电梯之后一层房价相比其他楼层不涨反跌,何玉香提议:“咱两家给他点损失费,一人一万行吗?”谈妥后,何玉香又买了东西去拜访了两次,但还是没进去门。的户主说:“我们家就一个女儿,(安电梯)侵犯我们隐私,也别再来了,谁来也不同意!”
何玉香彻底没辙了。这家女儿她很少见到,她曾经想打听到他们女儿的单位,找单位领导去做女儿工作,再让女儿去劝父母。“你女儿搞不搞对象?今后在社会怎么混?人一打听你有这样的父母。”何玉香说。但计划一直没能实行。她的膝盖在四五年前损坏,走平路也只能瘸着缓慢拖行,下楼的重任就交给老伴。
与何玉香一起拜访一层“钉子户”的还有五层,是对三十多岁的夫妻,大学毕业后落户北京,盼着装了电梯就能接来父母。邻居们偶尔在附近的惠新广场聚集讨论,“实在不行就趁他们不在家硬挖!”有人提议,没人接话。“我们等不起了,父母在外地着急。”五层的男人叹气,“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没过多久,五层夫妻卖掉了房子。
何玉香最后一次敲开一层的门是一年多前,对方语气客气许多:“以后您真有事言语一声,我去背您!实在不行您也卖房,换个有电梯的吧。”何玉香气得转身离开。
电梯迟迟装不上,何玉香放弃了周旋,去年,她跟儿女们搬去西城租房住。事实上,除了一层外,五单元还有四户不同意,都住在3层以下:电梯他们用不上又挡光,要求一定的利益赔偿;老楼结构限制大,电梯只能设置停在半层上入户,如果二层想用还要下半层楼梯;而三层觉得电梯声音大,影响休息,“我一听电梯声心揪得都睡不了觉!”
五单元楼门长张改萍是这里的第一代老住户,住在4层,今年85岁,满头白卷发,微驼的背让她个子看起来只有1米5,原本以为“哪天老得下不去楼了,也就不下了”,得知要安电梯后,早早准备了块钱,“花多少钱我也安。”
三层老杜家和她最亲近,都是河北老乡,每年端午互送粽子是近三十年的习惯。前两年,老杜媳妇去世,老杜也生病腿脚不利索,只能让儿子一家住过来赡养。这次装电梯,儿子儿媳替老杜投了反对票,张改萍很吃惊,她还记得老杜一手扒着楼梯栏杆,一手拄着拐杖的可怜样。她在楼下小超市买了90块钱的水果,想去上门做工作。老杜悄悄告诉她:“我愿意,盼着呢!”张改萍劝他儿子儿媳为老人想想,“再说你们日后也会老,上下楼总不方便。”
“不用,我们家还有套电梯房,以后大不了把老爷子接过去住。”儿媳回道。儿子则推脱给别人:“是一层不同意,不是我们。”
张改萍被几句话噎了回去。
最终,五单元因为有三户不同意,成了整栋楼唯一一个没装电梯的单元。“他们现在能动,就不想这个。”张改萍有些无奈。年底,其他五个单元的外挂电梯建成运行,张改萍格外羡慕,别人敢买好几斤的东西,一坐电梯就到家了;她不敢,她手里的东西从不超过三斤。
重庆一老旧楼盘处,民众通过长长的楼梯出行。据悉,该小区楼房共有12层,没有电梯。图/CFP
旧时代的单位宿舍楼
张改萍的丈夫生前是单位医务室医生,常和老邻居走动,每年端午,张改萍都会给楼上楼下送粽子,平日里打扫楼道也顺手扫了别的楼层。“大家关系好,这些无所谓”。爱人去世后,去年端午,张改萍又拎着粽子到楼下,门始终没开,丈夫的老同事已经不方便行动,他的儿媳只是隔着铁门的栅栏回了两句,张改萍没再坚持,爬楼梯把粽子原封不动带回家。三十多年的老邻居就此断了来往。
五号楼的第一代居民老的老,死的死,一些年轻人选择搬去更新的电梯房。如今住的许多都是租户,只和中介有来往,连房东都没见过。附近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也环绕着十几家幼儿园,学区房经过几番倒手,均价达到7万多,住进了很多“新北京人”。
或许只能在隔壁六单元老周的不锈钢茶缸子里,续上几过水,才能听到老邻居们久远的称谓:老曹、小马、瘸子李、鲍秃子……老周精瘦,年近七十,苍白的脸上布满深褐色老年斑,眼袋也肿起来,但还保有着一个工程师敏锐发亮的眼神,声音也洪亮透彻:“早年这儿就是一大洼地,就这儿就能看见北海白塔。”近三十年前,老周是机械厂里的高级工程师,负责高压泵维修,“靠耳朵一听就知道引擎哪儿不对!”
日子在他年轻时那辆二八杠大梁车里过得慢。每天早上不到七点起来,和同事们一起从宿舍楼出发,到机械厂要45分钟,小区附近的土路两边都是树和沟,一下雨就积水,最严重时漫过了自行车梁。交通与通讯不甚发达,也不存在什么人情冷暖,分房时大家互相体谅,老周一家四口有刚需,和人换了房才住进现在70多平的两居。
老周是公认的耿直敢言。女儿和他同一个厂子,领导觉得“女的干不了脏活儿”,他直接找领导拍桌子:“干不了可以辞退,但不能搞歧视!”厂里女人们之间闲言碎语,老周挺身护着妻子:“这可是我们家宝贝儿!一个月挣好几十块钱呢!”
小区里的同事也承认老周的威望,叫一声“周工”:那时西德和伊拉克工程师来交流学习,翻译是个二把刀,老周把日常交流词汇用中文谐音硬记在日记本上。靠着这股韧劲儿,外国工程师挑出中国机器的问题时,老周直接顶了上去:“修得好扣你钱,修不好扣我的!”机器修好后,老周成了几个厂子抢手的师傅。
但平日在小区里,老周不抽烟不喝酒,饭局聚会也很少参加。老同事来拜访喝茶,老周直来直去:“有事儿说事儿。”最大的事是二十多年前,一家私企要在小区修建收费存车处和公厕,就在五号楼楼下——老周代表居民,几次向电视台写信,亲自跑到有关部门反映,那时楼下已经建起一堵砖墙,五号楼的邻居们跟老周一商量,趁着工人休息,“一、二、三!”一起推倒了它。
年开始,五号楼成为旧改小区加装电梯的第一批示范楼。其他单元的老同事们来拜访老周,希望他能再次出面替大家解决分歧。
“都不是以前的老人了,死的死、搬的搬,不一样了。”老周说。
但为了不让大家白来一回,最终他还是根据各单元的情况,“教邻居们说话”:“二门儿他爸爸原来瘸的时候你问他愿不愿意搬六楼去?”“鲍秃子他还*员呢!你问他这是*的*策你有什么不同意的?”
提到五单元一层时,他有些犯难,“那家人(的父亲)年轻时就混不吝,栽一棵树对着他们家也不行。”最后他又嘱咐邻居:“不同意你就问他,愿不愿行善?这是件善事,你愿意签字就是行善。”
但老周在解决自己单元的问题时却简单粗暴:“谁都怕横的,这单元谁不同意你让他来找我!”
年1月11日,北京,海淀老旧小区着手装电梯。图/CFP少数与多数
老周对装电梯的态度强硬,因为老伴实在没时间再等,她的身体已经坏透了:心脏做了搭桥手术,肺部也动过两次手术,好不容易从癌症中挺过来又患上了心力衰竭——这是个娇气病,一点累都不能受,上下楼都算是超负荷。
没装电梯前,老伴揪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挪,两腿根本打不直,“几乎是蹲着蹭到下一级台阶的。”老周说,年开始,老伴就没怎么下过楼。五号楼从年底就开始摸底调查,老伴医院,因为上下楼到了需要人背的程度,年的除夕夜,老周陪老伴在病房渡过。
“电梯有信儿了吗?”老伴几乎每天必问一次,老周更着急,“快了,等你出院就能坐上了”。
但这部电梯整整折腾了两年时间才安装投入使用——一些业主签字后又几次反悔,社区多次进行协调——电梯装好的前一年,老周的老伴去世了。
老周如今一个人守着那间老房子,一进门一股“老人味”扑脸:那是年岁衰老无法勤擦洗身上、习惯留存的剩饭剩菜与老旧家具沉积混合出的旧屋气味。时光似乎在这里静止,老式暗纹实木折叠桌上放着早上忘吃的煮鸡蛋,墙上挂着宝蓝色燕子风筝,主卧床边还摆着大屁股旧电脑。家里被老周收拾得整洁光亮,尤其是北间小次卧,一天一擦,被褥折叠得整整齐齐,床单也常换——老伴儿的遗像对着它们,“她是我师姐,也是初恋。”老周露出毛头小伙儿的羞涩。他日日精心伺候这间屋子,像伺候生前生病的老伴儿一样认真,“我就当她还在。”
许多老人和老周的老伴儿一样,抱着对新电梯的期待和遗憾离世。六号楼五层的老曹患有白血病,每次化疗、放疗都靠50多岁的儿子背上背下。儿子常问社区,电梯什么时候能装,从去年问到今年。然而没等到农历春节,老曹走了。
接待老曹儿子的是邻里中心主任许京凤,今年65岁,早过了退休年纪,属于反聘工作,月工资只有几百块。她父母也在同一个社区,住六层,父母都已90岁高龄,许京凤之医院,每次都要到处找人甚至花钱雇小区保安背老人下楼。
许京凤为五号楼装电梯登记信息、协调关系时,母亲问:“我们还有机会吗?”后来,医院抬回来,但胆结石的疼痛让她无法挪动,只能在附近宾馆住了几天——母亲再没能回家,“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装电梯太太太应该了。”许京凤哽咽着强调。
所有不同意的住户她都挨个走访过。为了打消大伙对电梯噪音、安全隐患等顾虑,她找来其他先行安装的小区照片发给他们,又组织产权单位和施工单位一起给大家现场答疑,一天上下楼30多趟。为了联系房东甚至海外业主,周围各个品牌房屋中介的工作人员她都混熟了。
五号楼装上电梯的单元也曾有低层住户觉得,“从电梯里能看到女儿卧室,侵犯隐私”。还有一家新搬进来的住户,一开始也不同意。许京凤劝道:“你不同意,影响大伙对吧?说实在的,你以后还在这院里待着不是吗?”琢磨了几天,这户不反对了。
社区做不通工作的,就动员邻居们自己劝说。二单元的住户基本上都是当年的老人,在老邻居们劝说下,一楼的小辈“有点抹不开面儿”,他出门不在家时,电梯动工了——字是谁签的没人知道,但签字被默许了。四单元更是顺利得出奇,一层住户是老*员,嘱咐儿子“别去捣乱,这是好事”。
但五单元最后几户她实在没办法:敲门不开、电话打不通,一楼某户甚至当众骂她“肯定是拿了好处才这么卖力”。许京凤气得手发抖,连续一个月都要靠降压药维持正常血压。但委屈从没和爱人提过,怕家里担心她的身体让她辞职,“大伙儿都盼着(电梯)呢。”许京凤说,这也是母亲临终的遗憾和盼望,她想为楼里的老人做点实事。
面临少数与多数的利益纠纷,金钱或许是最快的解决办法。一位南京资深媒体人去年曾公开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安装电梯前,他和家人就找到当时市场房价计算过,如果安装电梯,一楼失去了便利优势,大概亏损70万,一层邻居最后收了50万,并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人家凭什么要吃这个亏?说白了不是一楼不地道,而是道德绑架人家,还不愿意开出一个让人满意的价格。”
北京东城区和平里一区4号楼4单元,全市首个通过验收、投入使用的老旧小区增设电梯试点工程。图/CFP
邻居
搬走租房一年多,即使腿脚不便,何玉香也几乎每天都回来,她舍不得的是老小区附近的小广场。旧时代单位集体小圈子已经随着岁月消解,新邻居们在这里靠孩子们熟识。
何玉香的外孙以前经常被邻居叫住,塞糖块、山楂片和水果;老人们在广场上陪孙辈玩滑板车,就此聊起天,又成了下象棋、踢毽儿、打牌等等的娱乐伙伴儿。何玉香的老伙伴儿们有张小牌桌,是捡装修扔掉的建筑垃圾得来的,小桌子平时就锁在广场不起眼的地方,大家各自拿着小马扎,每天趁接孩子之前打两个小时“干瞪眼”,闲聊两句家长里短。
电梯成为牌桌上最近一年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