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虚劳中医辩证论治第四千八百三十期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40724.html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久虚不复的一类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以脏腑及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病机。可因虚损之病位、性质及轻重程度不一,而有迥然不同的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但总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主要特征。


  虚劳的范围甚广,几乎涉及西医学的各个系统的疾病,包括免疫功能自稳失调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异常、营养缺乏、神经功能低落或过分抑制(非保护性)等引起的疾病以及其它系统器官功能衰退性疾病。凡以慢性功能减退或虚性亢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一、病因
  1.先天不足,因虚致病虚劳的形成,虽有种种原因,但患者禀赋薄弱、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在发病中至关重要。父母体虚、胎中失养、阴阳失调、喂养不当等因素为体质不强的主要原因,可使脏腑失健,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导致形气薄弱,易于罹患疾病。在人体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气血阴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抗邪能力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青壮年时期,人体气血充实,抗病力强,不易患病,即或发病,治疗也较容易,因此不易形成虚劳,而40岁之后,由于人“阴气自半”,“精气衰少”,脏腑机能减退,邪气易感,病而难愈,易于形成虚劳。

2.调摄失宜,损伤五脏生活的调摄包括起居、饮食、劳逸、情志、嗜欲等几方面,生活调摄失宜,往往是虚劳发病的重要原因。


  (1)饮食不节,起居失常饥饱不调,嗜欲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均会导致脾胃损伤,影响化生水谷精微,致气血来源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而成虚劳。在起居方面,没有合理的作息,常易导致形气的损伤,如长期深夜工作,易耗损体阴,或久卧嗜睡亦能损伤神气,引起脏腑不荣,气血亏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渐而成虚损。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房室不节,早婚多育,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积微成损,积损成伤,而形成虚劳。七情反常,亦可伤及五脏,如悲忧不解则伤肺,思虑不解则伤脾,曲运神机则伤心,忿怒不解则伤肝,淫思不解则伤肾。


  (3)暴病久病,脏气亏虚暴病致虚,多由邪气过盛,脏气损伤,调摄不周而成。久病致虚,则多属津气暗耗,气血损伤而得。如热病日久耗伤阴血;寒病日久,伤气损阳;瘀结日久,新血不生;或因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慢性病日久不愈,耗伤精气;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从而导致虚劳。

过用金石有*药物,或过多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等),使阴精及气血受损者,亦可逐渐发展成为虚劳。另外,因苦寒太过,则损伤脾胃,耗伤阳气;燥热太过,则损耗津液,消灼精血;攻伐太过,则既耗阴津,又损伤阳气。如此失治误治,既延误病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亦可导致虚劳。总之,虚劳病因有体质因素、生活因素和疾病因素等方面,在发病过程中,往往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病机


  虚劳病证,门类繁多,病机复杂,总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1.发病本病大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合并有多个脏腑机能衰弱。


  2.病位在五脏。
  3.病性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气血阴阳的亏虚,一般来说,气虚在肺脾,血虚在心肝,阴虚阳虚根于肾。但亦有虚中夹瘀血、痰浊、水饮、邪*相因为患者。


  (1)气虚 若气虚于内,脏腑失养,在上焦可出现心悸喘息、气短懒言等心肺不足之症;在中焦可见泄泻脱肛,中气下陷,甚或阴火上冲,气虚发热等症;在下焦可见肠滑遗尿,滑精失精等气失固摄之证。若气虚于外,尚可见腠理开泄之自汗盗汗等症。由于气可行血裹血,行水运湿,所以气虚不能统摄阴血,可见吐衄下血,气虚血瘀则见瘀血,若是气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内停痰饮,可形成虚劳夹痰饮证。


  总之,气是精血津液生化运行之动力来源。气虚之病,虽然主要在脾肺,但五脏均有,上下内外,均可受病。


  (2)血虚 血有滋润营养之功,能濡养脏腑,渗灌谿谷,强健筋骨。若血虚于上,清空失养,则多见心悸怔忡,夜不成寐,甚或情志失常;若肝血不足,多见眼目干涩,视物昏花,惕惕善恐,甚或手足摇动,肢颤动风;妇人血虚则见经行量少,甚或经闭不行,日久可成干血劳;如血虚生燥,可引起便秘口渴;大量出血后的烦热,则称为血脱发燥,都是血虚失于濡润的病变。血虚还可生风,常表现眩晕、目睛咽动、皮肤瘙痒等症状。


  (3)阴虚 阴为形质之祖,故一切形质不足统称阴虚。先天之肾精属于阴,若肾阴不足而肺金失润,清肃之令不行,则生阴虚咳嗽,甚或发为肺痿;若是心火不得肾水承制,则虚火灼阴,心阴亏耗,轻则心悸失眠,重则怔忡气短;后天水谷之精微津液均属于阴,若中焦脾胃阴虚,则土失中和之性,纳化失常,症见纳少、腹胀、便干等症;如水谷之精微不足,不能化生气血,则气血日衰,形体消瘦;阴阳互根,互为消长,阴虚则阳亢,而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阴不敛阳,则生内热,表现为潮热、盗汗、不寐、虚烦等症状,即所谓阴虚生内热,水亏则火浮的机理。而阳为阴之主,阴为阳之基,阴虚日久,必损及阳,日久乃成阴阳两虚。


  (4)阳虚 人体之津液全赖阳气之温蒸化行,以行濡润、滋养之职,阳虚则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津液聚而成痰,停而成饮,蓄而成水,而为痰饮、浮肿、心悸、眩晕等证候。人体脏腑血脉,四肢百骸,全赖阳气以温煦,才能进行其功能活动。如阳虚则脏腑之功能不足表现为肠鸣、腹痛、便溏等症状;形体失于温养,则表现出畏寒、肢冷、筋脉挛急等症状;若阳虚阴寒之邪影响血气运行,则又可产生血脉凝涩而生瘀阻。凡此种种,皆阳虚失于温煦所致。


  4.病势病情的发展既可上病及下,亦可下病及上,往往先因某一脏的气、血、阴、阳耗损,渐及他脏,日久则五脏气血阴阳俱损,病情趋于复杂。一般说来,阳气之损始于上,由肺而心而脾胃,终及肝肾;阴血之损始于下,反其道而行之。但因五脏相关,上下相制,所以不可拘泥。


  5.病机转化以上气血阴阳之虚,虽然各有区别,但因阴与血同类,阳与气同源,而阴阳气血之间又可以互相生化,所以在病理上四者紧密相关。一般来说,虚劳起病多见气虚,久则由气及血,致气血两亏。脾肾的虚损是病机转化的关键,此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根。先天的肾气不足,可导致后天脾胃虚弱,而脾胃运化力弱,亦可引起肾精匮乏。肾阳虚衰,可致脾阳不健。脾虚则土不制水,又可引起肾水泛滥。心肝火旺,可下劫肾阴,水不制火,则心肾不交,肾阴耗伤,则水不涵木。肺虚及脾,痰饮水湿内生,阴寒之邪不去,伤及肾阳;阳损及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痰浊上扰,蒙闭心窍,病情危笃。


  


  一、诊断依据
  1.虚劳临床表现复杂,阳气虚者,多见形寒肢冷,短气自汗,心悸气喘,身疲乏力,溏泄遗精,面色苍白,舌淡,脉沉细弱等证。阴血虚者,多见头晕耳鸣,口眼干涩,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沉细弦数等证。而五脏虚损者,又因脏腑而异,如肺虚之人,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季节易罹外邪,由损致劳;肝肾两虚之人,男子多见性情急躁,遗精阳萎滑泄,妇女多见性情忧郁,月经不调或停闭;心虚之人多见稍劳心悸气短;脾胃素虚之人多见食欲不佳,大便溏泄。

而望诊在虚劳重证的诊断中亦有重要意义:肺之损伤,多见面色咣白;心之损伤,浮阳外越,多见面红如妆;脾之损伤,多见面色萎*;肝之损伤,多见面色青紫;肾之损伤,多见面色黧黑。阴液之劳损,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阳气之劳损,则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病史中多有生活失节、调摄失当等因素,或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


  2.血常规及肺、心、肝、肾功能等指标均示异常,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异常。


  二、鉴别诊断
  1.肺痨其鉴别如下表:
  2.其它病证中虚证鉴别如下表:


  


  一、辨证要点
  1.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分,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致两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予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咳嗽、短气、失音、自汗、易于感冒,病位在肺;纳少,食后饱胀、便溏,病位在脾;心悸气短,劳累加重,病位在心;头痛眩晕,目干涩,眼花,目糊,筋惕肉晌,胁痛肢麻,病位在肝;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健忘,小便失禁,遗精,病位在肾。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加重,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病性属气虚;

面色无华或萎*,唇舌淡白,爪甲苍白,眩晕心悸,失眠健忘,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病性属血虚;面色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长,阳萎精冷,舌淡苔滑,脉沉细或大无力,病性属阳虚;颧赤唇丹,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咽燥,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便秘尿少,舌干红无苔,脉数无力,病性属阴虚。虚劳日久可导致因虚致实,既可见痰饮水湿之征,亦可见瘀血内结之候。


  2.辨兼见病证的有无虚劳一般病程较长,辨证时还应注意兼见病证,尤应注意以下3方面:


  (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注意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疾病是否已经治愈。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以致出现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3)是否兼感外邪。虚劳病人,表卫不固,易受外邪,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二、治疗原则
  虚劳以本虚为主,故治疗以“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为总的原则。其要点,在进行补益之时,一是必须根据病性之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一般而言,气与阳虚总宜温补,血与阴虚总宜滋补。气虚多在心、肺、脾、肾,若心气不足,当补气养心安神;肺气虚弱,当甘补温润益气;脾气不足,宜甘温补健中气;中焦虚寒,营卫失当,当甘温补调营卫,肾气不足当益气补肾。

血虚多在心、肝,若心血不足,当益气生血养心,肝血不足,当柔润滋补养血。阴虚多在肺胃及肝肾,肺阴不足,当用甘凉养阴润肺法;脾胃阴虚,当用甘润益胃滋脾法;肝肾阴亏当执阴柔滋养培本法。阳虚多在心、脾、肾,若属心阳不振,当用甘补温通心阳法;脾阳不足,当用甘补温运脾阳法;肾阳衰弱,当选阴中求阳温肾法。


  此外,在应用补益这个基本原则治疗虚劳的时候,还应注意下述几点:


  1.重视脾肾: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重视补益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腑虚损的恢复。


  2.解除致损之因: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


  3.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彼此交错,或阴阳两虚,或气血同病,或数脏均损,宜分清主次,兼顾治疗。


  4.应注意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起来,以提高疗效。


  1.气虚


  [肺气虚]短气自汗,声低息弱,面色咣白,易于感冒,时寒时热,舌质淡,脉虚弱无力。劳伤过度,病后体弱,久咳伤气均可导致肺气虚损,肺气不足,表虚不固,则短气自汗,声低息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则易于感冒;肺主气属卫,肺气虚则营卫失和,则时寒时热;肺气虚损,气血不能充沛于血脉,则面色咣白,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固表敛汗
  [方药]补肺汤加减 组成:人参、炙*芪、熟地*、五味子、山药、茯苓、紫菀、甘草。方中人参、炙*芪补肺益气为君药;臣以山药、茯苓、炙甘草补后天之本,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培土生金,再配熟地*、五味子养先天之本,培元气之根,益肾固气,敛汗止汗;佐以紫菀润肺化痰,以复肺之主气功能。诸药合用,补肺不忘脾肾,治病求本,标本兼顾,使肺气得充,虚损渐复,则诸证自愈。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根收敛止汗;卫外不固,易于感冒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兼见潮热、盗汗者,为气阴两虚,加秦艽、鳖甲、地骨皮、白薇滋阴退热。


  注:临证参考*芪为补气要药,其用量宜大。肺气虚日久,子盗母气,常可导致肺脾气虚,此时治疗应培土生金,可用参术汤。若脾虚夹有痰湿者,可合用六君子汤加减。若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症见咳喘短气,动则加剧,腰酸腿软,可用金水六君煎加人参、胡桃治疗。

 [脾气虚]面色萎*,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满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脉软弱。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损,则化源不足,肌肤失养,故面*少华;脾胃气虚,运化和受纳功能减弱,则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满不舒,大便溏薄;脾主四肢,脾气虚不能充达于四肢,则神疲倦怠,四肢乏力;化源不足,血脉不充,则舌淡或有齿印,苔薄,脉软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参、炙甘草、白术、山药、扁豆、莲子、大枣、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桔梗。方以*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益脾气,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甘平缓补,益脾气,滋脾阴,又能厚肠止泻,诸药相须为用,补脾益气之力益彰,共为君药;臣以茯苓、薏苡仁甘淡渗湿健脾与燥湿之白术,共奏健脾祛湿止泻之功;

补气之品易于碍胃,则佐以芳香之砂仁、陈皮理气化滞,和胃止呕,寓行气于补益之中,使甘温中守之品补而不滞;使以桔梗舟楫之剂,引脾气上升,补肺以防肺虚,此即“培土生金”之意,桔梗又载药上行,开宣肺气,借肺之布津而濡养全身,全方用药甘温兼甘淡,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益肺保肺。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兼脘闷腹胀,暖气腐酸,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腹痛腹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补脾肾。


  注:临证参考若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者,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甚或伴内脏下垂,以及气虚发热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举陷。若脾气亏虚而表现为脾不统血者,伴有各种出血,可用归脾汤补养心脾,益气摄血,并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选加三七、仙鹤草、大蓟、小蓟、蒲*、藕节等止血药。


  [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加重,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细弱。心气不足,运血乏力,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劳则耗气,故活动时加重;心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 益气养心
  [方药]养心汤加减。组成:*参、*芪、当归身、川芎、酸枣仁、五味子、茯神、柏子仁、炙远志、炙甘草。方中*参、*芪大补元气,助心气以运血为君药;臣以当归身、川芎养血活血,使心有所主,血脉无滞,与君药相须为用;佐以酸枣仁、五味子、茯神、柏子仁、炙远志养心宁神;使以甘草和中调药。兼见胸闷,舌质黯或有瘀点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活血化瘀;兼见便溏脾虚者,去柏子仁、酸枣仁,加白术、砂仁、泽泻健脾渗湿;夹有痰浊,舌苔腻者,可加竹茹、半夏、陈皮化痰。


  注:临证参考心气虚损,自汗较多不止者,除重用益气之剂外,根据汗为心液,汗血同源,还应配以滋阴养血之品,如何首乌、*精等,其效才佳。畏寒肢冷,舌胖脉沉者,可适当加肉桂、熟附片等温阳,以达“少火生气”之目的。


  [肾气虚]面白神疲,耳鸣,腰酸膝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弱。肾气不充,经脉、筋骨失于濡养,则面白神疲,耳鸣,腰膝酸软;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则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失禁;肾气亏虚,冲任不固,则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益气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组成:熟地*、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当归、*参、淮山药、炙甘草、菟丝子、益智仁。方中以熟地*、山药、山茱萸补肾填精,枸杞子、杜仲鼓舞肾气,阴中求阳,*参、甘草补脾益气,补后天以养先天,当归养血活血,使精血互化,菟丝子、益智仁固精缩尿,使肾复藏纳之功。诸药合用,使肾气充,诸症自除。气虚甚者,加*芪;多尿、夜尿多或失禁者,选加芡实、金樱子、桑螵蛸;食少便溏者。去当归、熟地,加白术、茯苓、鸡内金等;滑精、早泄者,加莲须、龙骨、牡蛎。


  注:临证参考在气血阴阳的虚损中,气虚是I临床上最常遇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不少,在肝的气病之中,以气郁为多见,历代医籍极少单独论述肝气虚的辨证论治。肝病日久,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症时,多在原有肝病的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


  2.血虚


  [心血虚]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或结代。心血亏虚,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则面色不华,舌质淡;血虚失养,心神不宁,则健忘,失眠,多梦;血虚气少,血脉不充,心气不匀,则脉细或结或代。


  [治法]养血宁心
  [方药]养心汤 本方具有益气生血,养血宁心的功效。人参、*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心悸较甚,酌加磁石、龙骨镇心安神。


  注:临证参考心血虚与脾气虚常同时并见,临床称之为“心脾两虚”。由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气血互生,故心血虚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方用归脾汤加减。中医认为补血应适当配伍益气药,如重用*芪、*参等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


  [肝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劳则隐隐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H闰,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肝血亏虚,不能上养头目,则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血虚不能养肝,则胁痛;经脉失养及血虚生风.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瞤动;月经不调或闭经为肝血不足,冲任空虚所致;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为血脉不充之象。


  [治法]补血养肝
  [方药]四物汤加味。 组成:熟地*、当归、鸡血藤、白芍、阿胶、何首乌、枸杞子、川芎、大枣。方中熟地*滋阴补血为君;臣以当归、鸡血藤补血调肝,活血调经;佐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肝肾同源,精血互化,故又佐阿胶、何首乌、枸杞子补精生血;使以川芎活血行滞,畅调气血,甘草和中调药。诸药相合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则诸症自除。眩晕耳鸣者,加女贞子、磁石;惊惕不安者,加龙齿、远志;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视物模糊者,加楮实子、决明子等;筋肉酸痛或抽搐,肢体麻木颤抖者,加木瓜、天麻、珍珠母、全蝎、僵蚕之类;纳差、腹胀、便溏者,加白术、*参、茯苓、陈皮、鸡内金等。


  注:临证参考肝血虚损,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常易出现血脉瘀滞,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故治疗当配以祛瘀生新之法。

以上重点叙述了心、肝两脏血虚的证候,实际上血虚涉及到五脏。肺肾的血虚,多归属于阴虚之中,但脾与血虚的关系较大。因血虚之因有二:一是来源不足,二是亡血过多。脾生血统血,故临床上对心血虚或肝血虚的治疗,均应结合补脾益气生血之法。


  3.阴虚


  [肺阴虚]干咳,咽燥,咳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肺阴虚损,肺失濡润,清肃之令不行则干咳;津液不能上承则咽燥,甚或失音;肺络受损,则咳血;阴虚内热,则见潮热,面色潮红;虚热逼津外泄则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组成:沙参、麦冬、天门冬、玉竹、天花粉、百合、银柴胡、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方中沙参、麦冬甘寒救其津液,滋养肺胃,生津润燥为君药;臣以天门冬、玉竹、天花粉、百合助君药养阴润肺,相须为用;佐以银柴胡、桑白皮、地骨皮清退虚火;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咳血者,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紫珠草凉血止血;潮热者,加秦艽、鳖甲养阴清热;盗汗者,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注:临证参考若肺阴亏虚主要表现为肺失濡润清肃,证见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可改用百合固金汤。若肺阴虚日久,出现肺肾阴虚,治当肺肾双补,用麦味地*丸。此外,肺阴虚损的治疗,应注意培土生金,健脾以补肺。


  [心阴虚]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或口舌生疮,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损,心失濡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阴虚火旺,虚热内扰,则烦躁;虚火上炎,则两颧潮红,或口舌生疮;虚热逼津外泄,则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津液不足之象。


  [治法]滋阴养血 补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用生地*、人参、丹参、玄参、茯苓、五味子、远志、当归、天门冬、麦门冬、酸枣仁、柏子仁。方以生地为君,取其入足少阴以滋肾水,入血分以养阴血;配甘寒滋润药玄参、天冬、麦冬滋阴以清虚热;配养血药当归、丹参,入血分归心、肝经,能养血补血,润燥生津,使心血足而神自安,丹参之寒又可清血中郁热;

配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安神定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质润性补,具养心安神之功,其中酸枣仁、五味子又可敛心气之耗散,远志开通心气使魂魄自宁;甘草和中调药。全方以滋阴养血为主,配合补心气,安心神,则使阴血得复,诸证可除。口舌生疮,烦躁不安者,加*连、竹叶、木通清心泻火;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清退虚热;盗汗者,加浮小麦、牡蛎固表止汗。

注:临证参考心阴虚之表现为阴虚火旺而虚象又不甚者,可选用养阴清热的二阴煎。至于载药上行引经药的运用,偏于阴虚者用川芎,偏于火旺者用桔梗。


  [胃阴虚]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于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脾胃阴亏,津不上承,则口干唇燥;脾胃失于濡润,运化失常,则不思饮食;肠失滋润则大便干结;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为虚热上扰;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组成:麦门冬、生地*、玉竹、沙参、山药、石斛、橘白络、竹茹、半夏、甘草。方中以麦冬、生地、玉竹、沙参、石斛滋养脾胃之阴为君药;臣以山药、甘草补脾胃,调中气;佐以橘白络、竹茹、半夏理气调中,和胃止呕,其中竹茹性寒,能清胃热除虚烦。诸药相合,使脾胃得养,升降得复,诸症可愈。不思饮食者,加扁豆、生谷芽、生麦芽益胃健脾;呃逆者,加刀豆、柿蒂扶养胃气,降逆止呃;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肉苁蓉润肠通便。


  注:临证参考脾胃阴亏,脾气易弱,故临床治疗常加入健脾益气之品,如太子参、*参、茯苓、*芪,亦可加木瓜、白芍、山楂、乌梅等酸甘化阴之品,促进胃阴不足的恢复。


  [肝阴虚]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肝阴不足,阴虚阳亢,上扰清空,则头痛、眩晕、耳鸣;肝阴不能上荣于目,则目干畏光,视物不明;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则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肝失疏泄则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则面色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为肝阴亏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阴 柔肝潜阳
  [方药]一贯煎合补肝汤加减。药用生地*、枸杞子、白芍、酸枣仁、沙参、麦门冬、木瓜、当归、珍珠母、生甘草。方中重用生地为君;辅以枸杞子、白芍、酸枣仁滋阴养血以补肝肾,滋水涵木,又辅以沙参、麦冬滋补肺胃阴液,滋水之上源,沙参、麦冬滋阴润肺,有清金制木之意,木瓜、甘草酸甘化阴以柔肝;佐以当归养血活血以调肝,借其辛散之性,使诸药补而不滞,配珍珠母平肝潜阳。

诸药相合,使肝阴充足,肝体得养,肝用能舒,肝阳得潜,诸证自可平复。若风阳内盛,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瞤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白蒺藜平肝潜阳;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养肝明目;肝火亢盛,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加龙胆草、*芩、栀子清肝泻火。

注:肝肾乙癸同源,水能生木,故治疗本证时,常需配伍补肾水之品,如熟地、天冬、女贞子、龟版等以增强滋养肝阴之功。


  [肾阴虚]五心烦热,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少津,脉细或细数。肾精不足,失于濡养,则腰酸两足痿弱;髓海不足,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甚则耳聋;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虚火上炎,则颧红,口干咽痛;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补肾阴 清热除蒸
  [方药]左归丸合清骨散加减。 组成:熟地*、枸杞子、龟甲胶、山药、牛膝、秦艽、鳖甲、银柴胡、山茱萸、鹿角胶。方中重用熟地*滋肾益精,以填真阴;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

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甲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用补阳药,体现了阴中求阳的理论;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秦艽、鳖甲、银柴胡清热除蒸。本方乃“纯甘壮水”之剂,宜丸药缓图。精血枯竭,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精关不固,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者,加知母、*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注:肾为五脏之本,寓藏真阴,故肾阴亏损,还可影响到其它的脏器。如肝失肾阴滋养,可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心失肾阴的滋养,可出现心火上亢以及心肾不交等证;肺失肾阴滋养则形成肺肾阴虚之证。故滋养肾阴对恢复五脏之阴起着关键的作用。


  4.阳虚


  [心阳虚]面色苍白,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心阳不振,心气亏虚,则心悸、自汗,神倦嗜卧;阳虚不能温煦四肢百骸,则形寒肢冷;阳虚气弱,运血无力,血脉瘀滞,则心胸憋闷疼痛,舌质紫黯;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沉迟,均为阳虚气弱之象。


  [治法]温补心阳 活血理气
  [方药]拯阳理劳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人参、炙*芪、五味子、肉桂、白术、当归、丹参、檀香、砂仁、炙甘草。方中人参、*芪大补元气,气充则阳生;肉桂补火助阳;五味子敛阴生津,阴中求阳;白术健脾燥湿,补后天之本;阳气虚则运血无力,故配丹参、当归养血活血,檀香、砂仁行气消滞;炙甘草益气缓中,调诸药为使。诸药相合,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共奏温补心阳,活血理气之功。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痛者,选加川芎、郁金、三七、苏合香丸活血定痛;阳虚较甚,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茸等温补阳气。

注:心阳虚损,心气亦已虚,故治当补益心气。因心阳根于命门真火,故心阳虚者,治当配以补益命门之火药物,如附子、巴戟天、鹿茸等。阳虚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而见水肿者,可合五苓散加减。


  [脾阳虚]面色萎*,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泄,肠鸣腹痛,舌质淡,苔白,脉沉弱。脾阳亏虚,运化乏力,则食少;中州阳虚,四肢百骸失于温煦,则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寒凝气滞,传化失常,则肠鸣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中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 补火生土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 组成:熟附子、炮姜、人参、炒白术、木香、砂仁、炙甘草。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与炮姜相配,温中祛寒为主;气充则阳生,故辅以人参补中益气;脾阳不足,脾气不运,水湿易生,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木香、砂仁芳香化湿,并可温中理气;甘草缓中益气,助姜附益气生阳,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中阳温运,阴寒得除,以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阴阳顺接。寒凝气滞,腹中冷痛较甚,加高良姜、吴茱萸、丁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食后腹胀及呕逆者,加砂仁、陈皮温中和胃降逆;若阳虚湿盛,腹泻著者.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以止泻。


  注: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气虚中寒,而为脾阳不振,然脾阳还需肾阳温煦,才能运化正常,故治常配以温肾之品,如附子、肉桂、补骨脂等。


  [肾阳虚]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阳气衰微,精关不固,则遗精阳痿;气化不及,水不化气则多尿;肾气不固则小便不禁;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则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均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 填精固摄
  [方药]右归丸合桑螵蛸散加减。 组成: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枸杞子、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杜仲、当归、益智仁、桑螵蛸、*参。方中肉桂、附子、鹿角胶温补肾中元阳;配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滋肾益阴,养肝补脾,取“阴中求阳”之义;菟丝子、杜仲强腰益肾;当归养血补虚;益智仁、桑螵蛸、*参益气固涩。

诸药合用.温阳益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下利清谷者,去熟地、当归,加*芪、白术、慧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肾不纳气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注: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故肾阳虚可导致脾、肺、心的阳气不足,而脾、肺、心的阳气衰弱,日久必损及肾阳,出现心肾阳虚等证,治疗应分别温补心肾或温补脾肾。阳损日久,亦可有阳损及阴的证候,治宜加入女贞子、天门冬、龟版滋阴之品。


  


  1.中成药
  (1)气虚
  ①人参精(林海牌,吉林抚松制药厂):每次2~3ml,每日3次,饭前服。用于体虚欲脱,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惊悸失眠等。


  ②人参精口服液(古医牌,浙江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病后体虚,神经衰弱等。


  ③双宝素口服液(登峰牌,杭州第二中药厂):每次1支,每日1~2次,口服。用于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病后体虚,疲乏无力。


  ④北芪精(向阳牌,吉林长春市中药厂):每次10ml,每El2次,口服。用于气虚血少,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及久病虚弱,脾胃不健等症。


  ⑤北京蜂王精(中草牌,北京第四中药厂):每次10ml,每日1次,宜于清晨或睡前服。·用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病后和产后的辅助治疗。


  ⑥金匮肾气丸(岷山牌,甘肃兰州佛慈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下。用于命门火衰,肾虚腰痛,男子消渴小便多,女子转胞不得溺。


  ⑦健脑补肾丸(I临药牌,山东临清中药厂):每次15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肾亏遗精。


  (2)气血两虚
  ①参芪蜂王浆(通药牌、向阳牌,吉林通化市制药厂):每次1瓶,每日2次,早晚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虚血脱,心脏衰弱,恶性贫血,身体赢瘦,食欲不振,风湿痹痛。还用于肝炎、胃溃疡、发育不良。


  ②十全大补酒(铁船牌,浙江绍兴中药厂):每次15---30ml,每日2次。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③补肾益脑片(牡药牌,牡丹江中药厂):每次4~6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血两亏,阳气虚弱,心跳气短,失眠健忘,遗精盗汗,腰腿酸软,耳聋耳鸣。


  (3)气阴两虚
  ①生脉饮(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②五加参冲剂(雪山牌,哈尔滨中药一厂):每次3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肺肾阴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⑧五加参精(雪山牌,哈尔滨中药二厂):每次lO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时温开水送服。用于精力不足,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失调。


  (4)血虚
  ①首乌片(上海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②阿胶补血膏(千里驹牌,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药厂):每次20g,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⑧当归养血膏(人参牌,武汉市中联制药厂):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血亏虚,面色萎*,眩晕乏力,肌肉消瘦,经闭,赤白带下。


  (5)阳虚
  ①壮腰健肾丸(羊城牌、杏和堂牌,广州陈李济药厂;泰武牌,江西泰和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20粒,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肾亏腰痛,腰软无力,小便频数,遗精梦泄,风湿骨痛,神经衰弱。


  ②龟龄集(远志牌,山西中药厂):每次0.6g,每日1次,口服。用于阳痿遗精,阴寒腹痛,妇女子宫寒冷,腹痛带下,五更溏泻,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③参茸鞭丸(海洋牌、向阳牌,大连中药厂):每次10粒,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用于性欲衰退,肾虚气弱,阳痿,早泄,遗精。


  (6)阴虚
  ①六味地*丸(岷山牌,甘肃兰州佛慈制药厂;灌河牌,河南宛西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或盐汤送服。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②定心丹(三宝牌、向阳牌,吉林市中药厂):每次4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心力衰竭。


  2.单验方
  (1)西洋参lOg,以水ml,浸泡2小时后,温服,不拘时,最后将渣全部食用,每日1剂。治气阴两虚之虚劳。


  (2)胎盘粉30g,装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气血双亏及肾虚之虚劳。


  (3)乌龟粉取乌龟洗净,去肠杂,放在低温的铁板上烘烤,待壳、肉呈焦*时研粉备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治血虚阴伤型虚劳。


  (4)海枣方海参(干品)50g,大枣l0枚,猪骨g,加水炖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4天。治疗脾肾亏虚型虚劳。


  3.针灸疗法
  选用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用补法针刺或艾灸(阴虚慎灸),能扶助正气,促进气血阴阳恢复,每次2~3穴,交替进行,同时根据五脏的不同,加选五脏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治疗;亦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

辨证取穴。
  (1)气虚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以悬灸法灸之,约30分钟。


  (2)血虚取心俞、巨厥、神门、三阴交,用捻转补法灸之,留针20~30分钟。


  (3)阳虚取百会、大椎、肾俞、关元,以温和悬灸法灸之,约30分钟。


  (4)阴虚取肺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用捻转补法针之,留针20~30分钟。


  


  一、转归
  虚劳多为久病痼疾,其转归的关键在于患者体质的强弱和五脏的虚损劳伤程度。气虚可逐渐发展为阳虚,如心气虚、脾气虚可逐渐发展为心阳虚和脾阳虚,故及早调治气虚可防治疾病加重,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宜用健脾补益中气,使五脏之气随之转旺。血虚证,因肝血及心血均由脾土化生,故脾土不败,调治得当,则易于好转;反之则病情难复,出现气血俱虚证。阴虚证,可由阴损及阳而成为阴阳两亏,因肾寓藏真阴,故肾阴未枯竭,治之恰当,可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反之,则可渐至阴尽阳亡,犹如油尽灯灭,势难挽回。阳虚证,多由气虚发展而成,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因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故肾阳未衰败,施治正确,则可逐渐康复;反之肾阳衰败,火不温土,进而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损。

临床虽然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虚损4类,但往往是错杂互见。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气血,可见气虚、血虚、气血虚损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亏损之证。另因五脏相关,故一脏有病可累及它脏,如脾脏虚损,除见本脏的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之外,还可累及它脏出现心脾虚、肺脾虚、肝脾虚、脾肾虚等。此外,虚劳患者因体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更易损伤元气,便病情加重,更趋复杂,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则可形成干血劳等。


  二、预后
  虚劳病情的轻重,往往与损伤的脏腑,伤及的气血阴阳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脾肾未衰,元气未败,纳食尚可,脉象和缓者,病属顺证,预后良好;反之,元气先衰,脾肾已败,形神衰惫,不思饮食,喘急气促,腹泻不止,脉象微弱、数疾、迟涩者,病属逆证,预后不良。


  


  一、辨证施护
  1.气虚损者,若气虚下陷出现内脏下垂或阴挺、脱肛,除卧床休息外,尚可配合气功疗法。阴挺、脱肛者,可用热敷上托,并针刺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升提中气。饮食方面,肺气虚者,常食红枣糯米粥、鸡汁、猪肺等以补肺气;脾气虚者,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胃缓者,饮食不宜过饱,以少量多餐为宜。


  2.对血虚损者应了解有无出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嘱其切勿突然改变体位,以免发生昏厥。宜给予补血类食物,如猪肝、红枣、瘦肉、鸡蛋、桂圆、猪或牛骨髓等。


  3.对阴虚损见低热者,应按时测量体温。咳血或痰中带血者,应观察其痰血的色、质、量,并予梨膏1匙冲服,或饮藕汁60ml清热止血。盗汗者,夜间衣被适度,汗后更换湿衣,避免受凉。饮食可加选沙参、玉竹、百合、甲鱼、黑木耳、银耳、淡菜等滋阴食物,忌烟酒及辛辣温燥动火伤阴之品。

4.对阳虚损者,嘱注意保暖。饮食宜温,可选食羊肉、狗肉等,忌食生冷瓜果。脾阳虚,腹痛腹泻,完谷不化者,可配用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并忌生冷油腻食物。
  二、生活调摄
  1.避风寒,适寒温虚劳患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易受外邪侵袭,故随着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免受六淫伤害。


  2.慎起居,远房事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多房事,以防伤精耗血,加重病情。


  3.调饮食,节情志多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清淡食品。调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舒畅、稳定的情绪。


  4.勿劳累,多锻炼避免劳累过度,对虚劳的调养至关重要。但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5.勤洗衣被,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6.禁止滥用药物,避免*物刺激。


  


  一、预防
  防止引起虚劳的原因作用于人体,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避免烦劳过度,防止因劳致虚;调节饮食,防止脾胃损伤,注意寒温变化,防止感受外邪;及时、正确地治疗及调理疾病,避免病久致虚等,对于虚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康复
  1.药物康复主要针对五脏虚损的不同进行调补,采用丸药巩固疗效。如气虚用补中益气丸,血虚用归脾丸,阴虚用六味地*丸,阳虚用右归丸等。


  2.食疗康复
  (1)气虚损参芪炖鸡。用*参30g,*芪30g,母鸡肉g,红枣5枚,生姜3片,放入碗内,加水盖严,隔水炖2小时,加盐调味,吃肉饮汤。


  (2)血虚损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30g,生姜15g,羊肉g,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熟烂为止。


  (3)阴虚损团鱼骨髓汤。团鱼1只(去内脏及爪),猪脊髓g,生姜3片,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先以旺火煮沸,再以文火煎至肉烂为止,加盐调味即成。


  (4)气阳虚损人参炖乌鸡。用人参lO~12g,乌鸡肉g(去皮骨),生姜3.片,放碗内加适量清水盖严,隔水炖2小时,加食盐调味即成。


  (5)阳虚损熟附生姜狗肉汤。用熟附片15~30g,生姜g,狗肉-g(切块),先用蒜头、花生油起锅,加水煮狗肉时,再放入熟附片、生姜(切片),煮2小时后即可分次餐用。


  二、自我疗法
  可练内养功法,练功时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选择一种固定的练功姿势,以自然舒适为度,全身肌肉要松弛,情绪要安定,并排除杂念,逐步入静。经过长期锻炼,使意气相和以恢复五脏之虚损。亦可从个体的不同情况出发,采取太极拳等其它锻炼方法。


  


  虚劳又称虚损、劳伤,有关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在历代中医著作中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干血劳”、“童子痨”、“内损”、“外损”等名称。“虚劳”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后一直沿用至今。宋以前,虚劳与痨瘵多混为一谈,至宋代严用和《济生方·诸虚门》始将二者区分,严氏认为,“五劳六极之证,非骨蒸传尸之比,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所致,不能与“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的痨瘵相混淆,这在学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虚劳之病因,以明代绮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的概括最为全面:“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精气夺则虚”,是为虚证病机之总纲。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虚劳总括》说:“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

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清代何梦瑶《医碥·虚损痨瘵》亦云:“虚者,血气不足也,久则肌肤脏腑亦渐消损,故曰虚损。劳者,久为病苦,不得安患,如劳苦不息者然”,从中可见,虚劳是以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损耗为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出现相应的多种症状,患者在较长时期内为其病所苦。


  在虚劳的辨证论治方面,《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劳则温之”、“损者益之”,都是指导虚劳治疗总的原则。《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进而指出:“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创“五损”之说,阐述了本病内虚亏损的轻重程度和证候演变,并进一步提出五脏虚损的治法,即“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个虚劳的治疗大法,为后世所遵循。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列举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内有干血、亡血失精、风气百病引起“诸不足”等,是导致“五劳虚极”的基本原因,同时阐述了阳虚、阴阳两虚等各种虚劳证候的辨别、治法和用方,治疗上着重温补脾肾,肾气丸、小建中汤、*芪建中汤等为临床所常用。另外《金匮要略》提出了干血致虚和化瘀生新的治法,创立了祛瘀生新的大*廑虫丸,给后世以很大的启迪。此后,唐宋时期,对于虚劳的证治有了一定的发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严用和《济生方》等,收集了大量散在的民间经验方,大大丰富了虚劳的治疗方药。

金元渚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各有创见,如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创补中益气汤等方,治疗气虚发热证,其“甘温除热法”,开辟了虚劳治法的一个新途径;朱丹溪倡“阳有余阴不足”论,重视精血,治疗上擅长滋阴降火,创大补阴丸、三补丸等方,治疗阴虚火旺的虚劳证,确有独到之处。

明代的诸多温补派医家,如张景岳、薛己,赵献可等,对虚劳的论治也各有特点,尤以张景岳为突出。张氏在治疗上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指出:“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缓,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

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氏创制了左、右归丸,左、右归饮等方剂,调治阴阳精气,使治疗肾虚的效果得以大大提高。另外,在对虚损病因的认识上,张氏强调心与虚损的关系,认为“五脏之伤,惟心为本”,也颇具实践意义。

对于虚损累及多个脏腑,一方难以求全的复杂证候,薛己临证遣方十分巧妙,往往在一日之内,早服理脾胃之剂以培补后天,晚服补肾命之品以滋化源,这种新的治疗手段,为后世医家所效法。李中梓强调脾肾在虚劳治疗中的重要性,李氏在《医宗必读·虚劳》中云:“夫人身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独主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绮石对于虚劳的治疗,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一日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此用丹溪而不泥于丹溪也;一日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此用东垣而不泥于东垣也;一日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乃合金水于一致也”,这些观点,平正通达,为后世医家所公认。清代对虚劳的认识更为深入。

沈金鳌提出,虚劳当以气血阴阳为辨证纲要。沈氏在《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中说:“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日气虚,日血虚,日阳虚,日阴虚。阳气阴血,精又为血本,不离气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此虚损之大概。”晚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之法,抛弃了“肝无虚证”之成说,具有实践意义。


  


  案一
  某入夏发泄主令,由下损及中焦,减谷形衰,阴伤及阳,畏冷至下。春季进河车、羊肉温养固髓方法,积损难充,不禁时令之泄越耳。古人减食久虚,必须胃药。晚进参术膏,早用封固佐升阳法,长夏不复奈何?

鹿茸(生研)一两 鹿角霜一两 熟地二两生菟丝子一两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韭子一两 补骨脂(胡桃蒸)一两 枸杞子一两 柏子霜一两蜜丸,早服四钱,参汤送。

参术膏方人参四两,另用泉水熬;九蒸于术四两,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厚掩干灰,将药罐炖收至极老为度。每用膏二钱五分,开水化服。


  (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案二
  脾肾两虚,而湿热又甚,虽腰疼梦泄,自汗盗汗,而口腻味甜,大便溏薄,肾阴虚而不充,脾阳困而不振,进求治法,只可先运脾阳。

茅术(炒黑)干姜熟地山药五味牡蛎*参茯神枣仁浮麦红枣再诊温运脾阳,补摄肾阴,仿缪仲淳双补丸法。


  炮姜 牡蛎 *参 茯苓 补骨脂 熟地 杜仲山药 首乌(制) 茅术(制) 浮麦 五味子 红枣三诊脾阳稍复,肾阴仍弱,节交夏至,阳盛阴衰之候,大剂养阴,以迎一阴来复,兼化湿热,以调时令之气。

熟地 生地 *参 冬术 茅术(制) *柏(盐水炒) 茯神 麦冬 五味 牡蛎 龙骨 杜仲(选自《环溪草堂医案》)


  案三
  丹徒王盛之,年三十余。六脉俱九至,外症则咳嗽面赤,懒言怕闹,时病已半年,从前苦寒之剂,不记数矣,此真气已虚而脉数也。经云:数则元气虚,数则脾气虚。又云:数则有热而属虚,是皆不足之症。六脉中又脾、肾二脉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肾水也,理宜补肺金生肾水,水旺则制火,金旺则生水平木,木平则脾土盛,又生金矣,此正治也。乃与云:兹证服药十四、五帖,当有汗出,此阳气升而经络通矣。汗后即当倦八九日或半月,此邪退而正虚也。

或十日、半月,元气渐复,倦态方去,自后温补脾胃之剂,又当痰动、血动,或发肿*,或作泻,此数者,听其自来,乃脏腑邪气欲出,发动流行之象也。倘不预言,恐变证多端,患者惊骇耳。因与以补脾生肺滋肾水之剂,五六帖,数脉不减,此真元虚而燥也。即以前剂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剂而数脉去,此时虚火一退,中气便寒,以六君子加姜、桂五六帖,脾气运动,痰饮便行,归于腰胁,肝肾部分大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益见肝肾虚矣。令外以盐熨,服二陈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大肠见痰血而痛止,复用补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倘不预明此理,则变出腰胁痛时,便没主张矣。(选自《慎柔五书》)


  


  虚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上表现出一派生理机能减退或失调的症状。卜平等经对48名古今医家91例虚劳病案作回顾性分析认为,虚劳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主症、脉象、病因、病机、病势及结合现代检查等。对肝硬化腹水、消化性溃疡、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难治性疾病患者例进行中医辨证,符合中医虚劳诊断者例,占75%,对其中36例以益肾活血基本方加味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

提示将中医虚劳理论引进现代难治性疾病领域研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中国医药学报,,(5:21~23)。近10年来,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虚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这对探讨虚劳的实质,促进虚劳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主要介绍脾虚、肾虚的研究概况。


  一、脾虚的研究
  1.脾虚证的机理杨畔农通过实验认为,脾气虚发生的机理是:由于脾气不足,则受纳与运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造成红细胞膜蛋白B区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变化,不能进行阴离子交换,造成缺氧状态,以致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倦怠等脾气虚症状。这种缺氧不是因为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而是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换,红细胞膜上碳酸酐酶活性代偿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酐酶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或减缓氧的释放,从而出现脾虚的各种临床表现(中医杂志,,11):53~54)。


  2.脾虚证的分度定量诊断孙弼细等对系统病种脾虚患者90例观察表明:随着木糖吸收率的逐步降低,本证各种症状的出现率不断升高;除周围血管阻力渐上升外,唾液淀粉酶活性、血液流变学检测、心功能、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值均逐渐下降,并与木糖吸收率呈正相关,有显著性意义。按照上述规律,将本证分为I度、Ⅱ度、Ⅲ度,并列出各度的症状出现率及检测结果,初步提出本证分度定量诊断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


  3.消化系统方面有报道用胃肠钡餐造影对脾虚患者观察到空腹胃液潴量增多,胃1/3张力偏低,结肠运动大部分亢进(中医杂志,,9:27)。冯庚伟等观察了30例脾阳虚患者的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天津中医,,2):19)。沈自伊报道脾虚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离酸偏低,咖啡因美兰排空较差,胃泌酸曲线较低,总酸度处于低下状态(江苏中医,,(4:43)。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报道脾虚患者24小时尿淀粉酶总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中华医学杂志,,1:22)。危北海等报道脾虚型患者胃泌素增加而甘胆酸减少(中医杂志,,11:45)。


  4.免疫方面李振华等报道脾胃气虚患者的IgG、IgM、补体C。均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3):1~3)。刘尽忠观察30例脾气虚患者血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正常人,E一玫瑰花结形成及活性,总E一玫瑰花结形成率,皆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4:16~17)。廉南等报道补脾法(用潞*参、白蔻等)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甘肃中医,,6:5~6)。


  5.神经内分泌方面尹光耀等观察脾气虚血浆环核苷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经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应亢进(中西医结合杂志,,2):~)。钱先等观察到脾胃阴虚证血浆cAMP高于正常人(中医杂志,,(1:49--..50)。郑绵章等报道脾虚患者乙酰胆碱高于正常值,胆碱酯酶低于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

脾虚者皮肤电位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其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北京中医杂志,,(3):34)。张祥德报道脾阳虚患者17一羟、17一酮类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项明显。脾阴虚者此两项指标部分患者高予正常人,和阳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医杂志,,(5):9)。


  6.微量元素测定有报道脾气虚、脾阳虚者锌值明显降低(中医研究,,2):19)、(陕西中医,,(6:8)。而张祥德则报道脾阳虚组锌值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锌在体内的分布浓度不同有关(河南中医,,(5:23)。杜银梅等还报道脾虚证患者发锌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山西中医,,3:41)。杜银梅等还观察到脾气虚患者的红细胞中铁高、铜低,血浆中锌值低而铜、铁含量高,提示脾胃气虚患者抗病能力之所以降低。可能与锌、铜、铁含量异常有关(中医研究,,(2:19)。


  7.血液循环障碍聂志伟等报道脾虚证疾病均存在较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管襻数目稀少、排列不整、管襻轮廓模糊不清、襻内渗出水肿、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等(辽宁中医杂志,,(10):11~13)。贾钰华等观察到其甲皱微循环主要表现为微血流流速减慢,可出现红细胞聚集及管袢周围出血,管袢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微血管袢顶瘀滞,舌尖循环主要表现为异形管袢增多(中医药研究,,(6):55~57)。徐重明等报道,脾虚证患者血液流变性表现为高粘状态,供血障碍,出血倾向,并有贫J血现象,即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甲皱微循环则表现为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河北中医,,3:2~3)。


  8.其它方面任宏义等通过电镜观察脾虚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明显增大,胞核常染色质增多,核仁变大,线粒体体积增大,粗面内质网数量增加(河南中医,,3;12~16)。李德新等观察到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动物模型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升高,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机体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心肌、骨骼肌、肝和小肠线粒体超微结构异常,且有轻重之别(辽宁中医杂志,,6:39~42)。


  二、肾虚的研究
  1.内分泌方面查良伦等应用放免法检测12例正常人和17例肾阳虚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发现肾阳虚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中华内科杂志,,4:)。沈自尹等对尿*症肾虚型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血清总甲状腺素(T。)和促甲状腺素(TSH)作了检测,发现两组T。及TSH均低于正常组,肾阳虚组T。明显低于正常组,肾阴虚组降低不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6):~)。沈自伊对慢支分型进行了T3、T4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发现慢支肾阳虚型T。值低于正常人,T4值正常,FRH兴奋试验肾阳虚型80%呈异常反应,均为延迟反应。肾阳虚的畏寒、肢冷、神疲、面浮等症,与甲状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虚证血浆睾丸酮(T)下降,雌二醇(E2)升高,E2/T值亦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1:9~10)。

王国辰观察到肾阴虚阳痿、肾阳虚阳痿与正常人E:浓度,发现二组均高于正常人。西医学认为,大量的雌激素可抑制腺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而FSH与T共同作用刺激精曲管发育,精子才能发生和发育成熟。肾虚证T值下降,E2升高,均影响生殖,这与中医“肾主藏精、主生殖”的理论相一致(江苏中医,,(7):43)。张文彭等观察到老年肾虚证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和血小板单胺氧化酶一B(MAO—B)活性增高,而血清多巴胺8一羟化酶(DBH)活性和淋巴细胞肾上腺素能一B受体q3AR)的最大结合容量降低,因此认为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机能的偏亢或偏衰与肾阴、肾阳有明显的关系,补肾药能改善本系统的失衡状态(中医杂志,,3:)。


  2.免疫方面肾阳虚主要表现为IgG—F降,抗病邪能力较差;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血清IgM升高,尿中IgG、IgA亦升高。陈梅芳等对尿*症肾虚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为:肾阳虚者IgG明显下降,肾阴虚者IgM显著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6):)。吴守峰检测了24例肾虚患者a一醋酸萘脂酶(ANAE),发现肾阳虚者单核细胞ANAE活性显著低于肾阴虚者,肾阳虚者以TH下降为主,肾阴虚者以Ts下降为主。

细胞免疫低下是肾虚证的共性,肾阳虚细胞免疫状态较肾阴虚更低(中西医结合杂志,,(7):)。陈梅芳还用铬(Gr¨)释放法对61例肾虚患者外周姐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进行了检测。肾虚者低于正常人,其中肾阳虚明显低于肾气虚和肾阴虚者(中西医结合杂志,,(7:)。李文雄等对肾虚患者33例与健康人92例红细胞C。n受体酵母菌花环形成率,进行了对照观察。

结果表明:肾虚组花环形成率高于健康人组(P0.01),因此认为红细胞C。受体酵母花环形成率有可能成为诊断肾虚证的一项客观指标(成都中医学院学报,,(4):)。廖品东等观察到肾虚患者红细胞c3h受体抑制率显著离于正常人,提示肾虚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多,其抑制效应增强,可能是肾虚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四川中医,,12:10~11)。


  3.微量元素方面张文彭测定了79例肾虚患者头发和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发现肾虚组血锌、铬,发铬、钙、钴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4:39)。孙爱华研究了例肾虚和无肾虚症状的耳聋患者的血清铁值,发现二者均低于正常组,且肾虚者明显低于无肾虚者(中医杂志,,7:66)。


  4.自由基、脂质代谢方面陈晏珍等通过检测66例肾虚患者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发现肾虚者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中医杂志,,4:42)。张文彭等发现,老年慢性病中肾虚证男性过氧化脂质(LPO)、胆固醇(TC)明显高于非肾虚组,女性也有增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则有低于非肾虚组趋势,说明肾虚与老年性疾病关系密切(中医杂志,,(2:43~46)。刘副春等测定例虚证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中的SOD一(Zn、Cu—SOD)结果,虚证组患者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尤以气虚阳虚患者降低最明显。其中阳痿、中青年脱发、肿瘤术后患者的SOD一。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1)(79南中医,,6):13~14)。


  5.能量代谢及水盐调节方面查良伦等用R26测定了22例肾阳虚、8例肾阴虚及正常人红细胞钠泵活性,结果表明:肾阳虚者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和肾阴虚者,肾阴虚者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肾阳虚者ATP分解产热作用减少,与“阳虚则寒”的理论一致(中西医结合杂志,,7:~)。雷梦楠等用氢化可的松和利血平分别复制了肾阳虚和脾阳虚的动物模型,两种模型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云南中医杂志,,(1:32)。张文彭研究了例肾虚证的尿渗透压情况,肾虚证出现异常变化,其中以肾阳虚者更为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5):)。


  6.微循环方面王振国对肾阳虚型慢支及肾阴虚型肺结核病人甲皱微循环和皮肤微循环观察,结果肾阳虚甲皱微循环改变主要是管襻开放数目减少,管襻内血色浅红,血流速度减慢,似可理解为中医的“气滞”和“阳虚”。肾阴虚则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内血色多深红,血流速度稍慢,以可理解为“血瘀”和“阴虚”(中医杂志,,(9:3]).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