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仲景方治疗肺系疾病临床撮要 [复制链接]

1#
北京青春痘医院咨询 http://health.zgny.com.cn/b/b16/m/13034.html

肺系疾患不管哪一种病,咳喘是必然的主症,这与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有关,因脏腑功能联系密切,故咳喘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十分复杂,正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两篇是集中谈到咳喘的,一个是《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篇》,再一个就是《痰饮咳嗽篇》。尽管有这两个专篇,尤不能尽其意,大量相关治疗咳喘的内容,还是散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中。

仲景学说的独特优势,在于辨六经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我们讲的六经辨证,并不是指经络辨证,是以六经为纲,包括六经所属的脏腑,以及运行于脏腑经络中的气血、津液、阴阳,所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于辨这几者的相关性,从而阐发咳喘之病因病机及其进退出入。关于进退出入的问题,当然主要是在外感热病当中,内伤杂病有没有?也有的,后面我在讲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再提示一下。证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今天的咳喘可能是这种证候,时间一久,证候类型就可以发生变化,所以要讲相互转化。《伤寒》和《金匮》这两部书,能包治所有的肺系疾患吗?我可以大胆地说:“不可能!”然其所论,虽然不能尽愈肺系诸疾,但《伤寒》和《金匮》的思想以及治疗原则,可以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我认为,若能循其所论,思过半矣。那治疗咳喘,可以得其大半了。至于经方的运用,仍然离不开前面的辨证关系。如果就原理来讲,它可以普遍的指导临床。

―、肺寒气逆咳喘

第一个是肺寒气逆的咳喘,因为肺受了风寒,肺寒使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喘。大家都知道,《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这一条条文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你没有用过这个方子,未必能相信它可以治喘。我是这么想,你没用过它,未必相信它,我们要大家相信,是要讲事实依据,讲有关的理论。这一条是素有喘疾之人,肺受风寒袭击在先,或因治疗得当,或因调理得法,而使枢机暂伏。因为这个病,咳喘有发作的时候,也有相对平静的时候,也有不发作的时候,所以暂伏就是不发作。当他不发作的时候,如果起居不慎,触冒风寒,则使寒邪内外相合,引动伏疾,肺寒气逆,续之哮喘发作。这就是过去有哮喘这个毛病,只是你暂时没有发作,感受风寒之后,可以激发它发作。既然说是新感,必然风寒表证明显,我们讲这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有鼻塞,清涕,恶风,自汗出,舌苔白薄而润。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喘,舌苔一定是白薄苔,舌质基本正常,或者偏淡,如果舌质鲜红,比正常的还红一些,或者是绛,那就要谨慎。尽管前面讲的症状都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相符,但是要慎用,有时候可能就搞错了,因为舌质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者有点干燥欠润,这可能就是肺热津伤。

在《伤寒指掌》以及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里面,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白而薄润的苔,舌质比较正常或者是淡红,表明风寒较重,可以用温散的药,如果病邪伤阴化燥,那就应该用滋阴润肺的方法。所以用哪一个方子,如果按照教材上面写的,那很明显,风寒是如何、风热是如何。实际上在临床上,有不少病人,区别用甲方或用乙方,这个区别只在某一、两点上,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关于发热的问题,尚有口干发热的问题,如果是新感引动伏邪,就是感受风寒了,那很可能有发热的。可是有些内伤杂证的哮喘是呈发作性的,不曾感受风寒,也没有风寒表证,可不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是可以用的。

我这里举的第一个病例赵某,这个病人就是有哮喘宿疾的,自幼哮喘,来诊时35岁。自幼犯哮喘,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并且检测过敏源有十多种,例如灰尘、絮状物,甚致寒、热都可能诱导他发作。他开始是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可是激素用时间长了,副作用太明显,有时西医也被迫减量,还没减完,哮喘就发了,用量少又控制不了。所以反复如此,反复发作,有时一医院。农村人啊,住院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非常的苦恼,就找中医治疗吧。来诊的时候因为感受风寒而发,哮喘明显,喉中戛然有声,鼻翼微煽,轻度紫绀,伴咳嗽,白痰清稀,难以咳出,恶风寒,自汗,鼻塞流清涕,喷嚏,精神不振,纳差,脉缓,舌苔白薄而润。

如果苔白薄而干燥,就像我刚才念的察色辨证歌一样,“燥薄白苔津液少”,这就不宜温散了,“只宜凉解肺家安”。这两个是对立的,我这是白薄而湿润,舌质固然没有写,这个舌质是不红的。那么根据它的病机,既有哮喘的宿疾,又感受了风寒,属肺寒气逆而发生咳喘。当然这个病人,我说只是他受了寒就喘并没有发热恶寒之类的表证,那么正如前说,照样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方子我就不念了,每天1剂,7天以后复诊,哮喘明显减轻,咳嗽好转,因而第二次加减,治疗将近两个月,以至哮喘平复,精神好转,可以正常工作。到了这个时候,病情基本上控制了,就改汤作丸。汤者“荡”也,当病情比较重的时候,用汤剂,当病情已经控制下来之后,就用丸剂,丸缓图功。这个丸子的处方,只是剂量不同,而实际上,看到每味药g,这g不是一天就吃这么多,做成一粒丸子,熬成膏,1天只吃3次,1次1调羹。他每年基本上来3到4次,就吃这膏,大概到现在有10多年时间,激素完全丢掉了,也不曾住院,病情控制比较好。那我这里敢不敢讲这个病人连膏剂也不吃了,他就从此治好了?我不敢这么说。这种病人是不能停药的,好在一年做4次膏剂,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个方子相当便宜啊!所以说中医治疗,当然经济效益是不高的,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在临床上是会见到比较明显的效果的。他一直到现在,还坚持在吃这个膏剂,10多年了。

处方一: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厚朴25g杏仁12g苏子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前胡10g炒*芩25g鱼腥草30g

处方二:上方改为膏剂。桂枝g白芍g炙甘草g厚朴g杏仁g苏子g紫菀g款花g百部g前胡g白前g炒*芩g鱼腥草g加白蜜g收膏

另外就是《伤寒论》第43条说:“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两条基本相似,病机和症状类同于前者。只是这一条是由于误治引起的,前一条他有哮喘在先,而风寒感冒使哮喘发作。这条是病人过去没有哮喘,只是这次感受风寒之后,或者是延误时治,或者是因为误治,以致风寒迫肺,那就不再是表证了,是肺寒气逆引起的咳喘。

例如丘某,55岁,来诊时诉经常咳嗽,此次病起于感冒之后,已咳嗽半年未愈。咳了半年没有治好,这种情况,如果大家在门诊或者在病房里,多待一段时间,咳嗽半年不愈的不稀奇啊,这种病人常可以碰到,甚至还有比这个咳得久的,长时间不愈。此次病虽然是起于感冒之后,但是已经咳嗽半年未愈,时而干咳,时而咳唾白黏痰,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恶风寒,自汗出,清涕,喷嚏,脉缓,苔薄白。当然薄白也是湿润的,薄白干燥就不属此类了。这个病人是以咳嗽为主,并没有怎么喘,此例并无宿疾,没有哮喘的老毛病,也是感受了风寒之后,拖了半年时间,以至于咳嗽不愈。大家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两条都是治疗喘的,你这里怎么用来治疗咳呢?我们说咳也好,喘也好,都是肺家之病,都因肺气上逆而发生,只是有的表现为咳,有的表现为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喘气和咳嗽,都是肺寒气逆,所以我在这里特别要说明,《伤寒》和《金匮》凡是说某方可以治喘,绝大多数都能够治咳。

只要病机相同,治咳的效果就会很好。能治咳的方剂,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治喘,这是我个人的引申。那么这个咳嗽半年的病人,也是给他熬膏,熬膏的处方用药和前面的汤药基本相似。因为他还有其他的病症,所以比开始用的汤药药味多一点。他有胆囊炎、高血压,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膏剂药味多一点。这个膏剂,每天3次,每次一匙,此膏剂先后各有加减,这个病人一共熬了3次膏剂,按照这个剂量,熬一次膏可以吃三个多月。他连续吃了三料膏子,从夏天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没有再咳嗽。那么后来咳不咳?因为他没来,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从夏天到第二年的春天,他没有发作。

处方一: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片草6g大枣10g厚朴25g杏仁1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炒*芩25g鱼腥草30g

处方二:上方改为膏剂。桂枝g白芍g生姜g炙甘草g大枣g厚朴g杏仁g*芪g浙贝g桔梗g百部g前胡g炒*芩g鱼腥草g紫菀g冬花g钩藤g茺蔚子g僵蚕g金钱草g加白蜜g,收膏。

有人要问,前二例既云肺寒气逆而致咳喘,方中何以用*芩、鱼腥草之类草药呢?这两样是凉药,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的回答是,大凡咳喘而久,就是咳嗽的时间比较久的人,纵然以寒邪或寒饮为主,而多兼化热之象。此种热象常被主症所掩盖,不易发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病人的主体病机是肺寒气逆,你在当中有一点化热的问题在里面,它就被主症掩盖了。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掩盖了次要方面,这时候你就不容易发现。但不容易发现不等于不能发现,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例如白痰黏稠,不易咯出。你感受风寒的人不一定都是白清稀痰,也不一定是白泡沫痰。反过来说,白泡沫痰还可能是热证。病人讲:“我的痰清稀,像白泡沫一样,就是不容易咳出来,如果咳出一口痰来,我会轻松好多。”这种在我看来就是内有伏热的象征。有的病人长期咳嗽,咳得昼夜不眠,心烦者多。

《伤寒论》以心烦为热证表现的条文有很多,后面我可能还会涉及。脉象是数,不要以为风寒迫肺,肺寒气逆,他的脉一定是缓,或者是迟,不一定的,咳嗽患者可能脉浮。在《伤寒论》里面有脉数为热,有脉数为虚,也有脉数为寒的。真阴寒证,脉跳一息七八至,那是要抢救的病人,这个内容在少阴病篇,跟我今天谈的无关,我就不讲。所以脉数,舌边尖红,这不像是正常人的舌质,红活或是鲜红,或者是绛,这就是兼有伏热的征象。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里“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那小青龙是温性方剂啊,解表祛风寒的麻*、细辛、桂枝、干姜之类也是温药,温化水饮的。为什么要加石膏呢?就是因为烦躁。况且大青龙汤说他有内热,外感风寒,内兼郁热,热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在大青龙汤的条文下就只有“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不是有热吗?你仔细观察,这个伏热的现象我认为还是可以察到某些苗头。后面大青龙汤我已经说了,我是借此加以引申。

所以说伏热在内,在用温剂的时候,少量配合一些寒凉之品,对提高疗效是很有利的。所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是用石膏,大青龙汤也是用石膏,你这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什么不加石膏呢?加石膏多是外感急性热证,像高热、恶寒,比如麻杏甘石甘汤“汗出而喘”、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那么病人热象不重,就不必用石膏了。在内科杂病当中,用石膏会觉得寒凉沉重,就采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样一个原则。所以用*芩、鱼腥草、半夏、忍冬藤之类,这些药也不是都用,选择那么一、两味,不必选那么多。*芩的用量往往是比较大的,我用*芩25-30g。

这个问题也不用担心,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翻一下《本草纲目》,翻到*芩这一条就知道了,李时珍年轻的时候害咳嗽,他以为是肺痨,自己开方吃,越吃越重。当时李时珍的父亲还在,他们两个不住在一起,父亲就去看儿子了,因为病情严重嘛。一看到后就提出批评意见来了,说你这不是肺痨咳嗽,你是肺痿咳嗽。请父亲赐一个方子吧!赐一个什么方?一味*芩汤。就是每天一两*芩。明代一两和现在的30g差不多,稍微多一点点。李时珍这个久咳不愈就是毎天一两*芩吃好的。所以我用*芩这个量比较大。如果你连续使用的语,一到三周,只要他原来没有脾胃虚寒,一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二、外寒内饮咳喘

外寒内饮咳喘,根据病情的轻重,常见的有两个证候。比较常见的,外面感受风寒,身体里面潜伏有水饮,这种咳喘有两个证候:一个就是射干麻*汤证,一个是小青龙汤证。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六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条文,有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光这一句,咳而上气,咳而喘气,喉中有水鸡声,“咕咕咕”的响,那么这就用射干麻*汤。这种病人很多,所以用射干麻*汤必须以方测证,它有辛温解表药,也有寒凉之品,为什么会“咳而上气”,为什么会气喘,喉中有水鸡声呢?我们以方测证,是因为外有风寒,内有水饮,寒饮相搏,壅塞肺气形成的。临床表现:咳喘,或者咳嗽,或者喘气,白痰,喉中水鸡声,恶风寒,无汗,用射干麻*汤不可能是有汗的,有汗就不用射干麻*汤。我刚才说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有汗的,是自汗出。狭义的伤寒和中风,一个最主要的分水岭就是有汗无汗。所以射干麻*汤依然是一个风寒表证无汗,或者鼻塞清涕,或者有发热,如果是急性感染他就有发热。

若在秋冬之时,四末还不温,特别在武汉,我从武汉到这里一上火车沿途羽绒服、厚毛衣一件件的脱下来了,在武汉是很冷的。这种病人多在秋冬季节手足不温,是冷的,以射干麻*汤外散风寒,内化水饮,为千古治咳之名方。这个方子的应用非常的广,特别是在儿科、老年。因为这个方子散风寒也好,化水饮也好。药力还不如小青龙汤,用它是比较温和的。

这个病案金某,女,68岁,咳喘有60年的病史,从她几岁开始就有哮喘病,缓解期有长有短,长则一两年不发,短则一年发作1到2次。一个月前曾经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并肺部感染、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经治疗好转出院。出院以后她并不是完全好了,她还是在咳喘,不过咳喘得轻一些。出院以后就找中医门诊,这个时候就咳嗽,*痰,不易咯出,微喘,甚则胸闷、心悸,可以高枕平卧,下肢浮肿,脉数,舌苔白厚。舌苔白厚与白薄都属于风寒,厚可能兼有寒痰比较多,性质是一样的。这就是外寒迫肺,与久伏之水饮相搏,60年病史,并且兼有化热之象。说它化热,是因为咳嗽*痰啊,虽然比较容易咳出来,但这个*痰就是化热的象征嘛,你不要查那么多啊,有这么一两个特点就行了,用方就是射干麻*汤。我这是惯例,只要査到那么一点热象,我就要加清热化痰、或者清热解*的药。这个病人显然用得多一些,*芩、白英、败酱草、蒲公英……一共服药3周,基本不咳,活动时有些微喘,这个微喘跟他肺气肿有关,是很难治愈的。因为肺泡的组织变形了,性质都变了,所以不能复原,活动以后有一点喘,这就算控制得不错了。

处方:麻*10g杏仁10g射干10g炙甘草6g细辛5g干姜6g紫菀10g冬花10g法夏10g五味子10g炒*芩25g白英20g败酱草20g蒲公英20g泽泻10g

陶某,女,50岁。咳嗽月余,喉间有痰声,不喘,白痰,胸闷,鼻塞,清涕,喷嚏,脉弦缓,舌苔中根部白厚。这个病人用的也是射干麻*汤,方药基本同前。

处方:麻*10g射干10g细辛6g干姜10g五味子10g前胡10g浙贝10g炒*芩10g鱼腥草30g白英20g

一周后,上方加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续服一周愈。

前面讲第一个那是治疗咳嗽,第二个病例是讲喘,后一个讲咳而不喘。所以我在讲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时候就讲到,凡能治喘之方多能治咳,凡能治咳之方也多能治喘。咳喘都是肺气上逆引起的,外寒内饮所致咳喘,尚有小青龙汤证,其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嗽,清痰,

喘气,脉浮紧,舌苔薄白,这肯定是薄白苔,舌苔薄且润,甚至有的病人舌苔薄白而滑,舌质不会比正常人还红,要么就是和正常人差不多的舌质,要么就是鲜红的,鲜红的那就是要加寒凉药。小青龙汤证与射干麻*汤相比,外寒内饮均较前者为重。例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比射干麻*汤来的明显,来得重一些。身疼痛,特别是身疼痛在射干麻*汤一般是不明显的,也可能有一点。只是小青龙汤身体疼痛啊、头痛啊这些表现明显,说明外感之邪较重。咳嗽呢,咳嗽气喘也有一些咳不出来,服小青龙汤的人咳嗽唯恐不出痰,越不出痰喘得越重。他从喉头到气管是一种无可名状的咳嗽感,非常的不舒服,就像痰在上面黏住了,掉不了,他就拼命地想把痰咳出来,可就是咳不出来,有的人就成了一种痉挛性的咳喘,非常难受。假如说一口痰咳出来了,“唉,这下轻松了多少!”你不要以为清稀痰容易咳,清稀痰有时候也很难咳出来的,特别是气喘的。

气喘,脉浮紧,舌苔薄白,那么如果从程度上来讲比射干麻*汤重一些。这个方子在《伤寒论》咳喘里面都有说到,有一条说“咳而微喘”,有一条说“微咳”。所以说它既可以治咳又可以治喘,又可以治咳喘相兼。前面讲的两个方子也是一样,都是既可以治咳又可以治喘,又可以治咳喘病人。

小青龙汤以麻*配桂枝、细辛,则温散发汗之力强。我为什么说这个病情重?方药一样重啊,因为它是麻*配桂枝、细辛,所以发汗之力强,温散外寒的力量也强。射干麻*汤是以麻*配细辛、生姜,麻*不配桂枝发汗的力量就弱一些,所以这个温散发汗的力量也差一点。小青龙汤以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配伍,这就差不多总结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样一个治疗原则。苓甘五味姜辛夏嘛,就是没有茯苓、干姜、五味子、甘草这些药来温化寒饮。而射干麻*汤是用射干、细辛、紫菀、冬花、五味子,温化寒饮之力虽然有,但是差一些。观此二证,轻重有别,观此二方呢,强弱有别,合理运用即可。那这两个方子怎么区别啊?就是谁重一些谁轻一些,或者说把年龄、体制因素考虑进去。

年老体弱的和小儿你用射干麻*汤比较稳妥;年轻力壮的人突然害病了,咳喘,该用小青龙汤的你就放手用。这个方子只要用的正确绝非久用之方,中病即止,尽管病情没有完全好你也要做适当的变化。小青龙汤证用在初感风寒,表证明显者,多有发热,也可不发热。从《伤寒论》的条文来讲,说小青龙汤是不发热,这不够完全。因为感受风寒之邪,腠理被遏,在这种情况下多有发热。可是内伤杂病里用小青龙汤可以说多数病人是不发热的,他们感受了风寒,但并没有表气被遏,只存在外有寒内有饮的情况,所以一般不发热。所以若求得外寒内饮之病机,不管病人发热也好不发热也好,他在外有寒,在内有水饮,寒饮相互搏击,以至肺气不能肃降,在这种情况下,那你就用小青龙汤。本方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那第40条只讲治咳嗽,没讲治喘,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那大家问到底是治咳还是治喘?我的回答是都治。这是行之有效的,我不是在文字上玩什么游戏。《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则知本方既可以治咳亦可治喘,又可以治疗咳喘相兼之病。其加减法可以参照前面讲射干麻*汤,或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有某种化热现象的,可以加清凉之品;也可以按照《金匮要略》服小青龙汤以后的各种变化而加,有好几种变化,例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这一类,这些文献里都可以查到。

广州的天气相当于武汉的秋天,非常舒服。在武汉我这种老年人是大羽绒服穿上,里面还两件毛衣,那么在南方气候比较潮湿,会不会有小青龙汤证呢?我想还是会有的。武汉的冬天有不稀奇,但炎热的夏天也会见到这样的病人。这个病人张某,男,31岁。夏天游泳3个小时,他也不是在野外,在室内水温调节得很好。回到家就吃了大量的西瓜、冷饮,晚上又喝了两瓶冰啤酒。到了后半夜,咳嗽了。他自己觉得身体健壮,无所谓,还坚持工作。认为是感冒了,银翘片买来吃。一共拖了3天才到我这个地方来,那么我对他这个病情分析,认为是形寒饮冷伤肺。形寒饮冷伤肺不是一句空话啊,武汉的夏天是火炉,有胜于广州,在这个火炉城市里面怎么外有风寒内有热饮呢?大家只要看看这个发病的描写就知道了,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太多了,所以形寒饮冷伤肺以至于咳喘,就是在武汉的夏天也不稀奇,在广州我就不清楚了,应该说广州可能也会有吧。所用的方子就是射干麻*汤,每日1剂,3剂之后复诊,诉汗已出,无恶风寒,身痛大为减轻,头不痛,饮食如常,咳嗽轻微,原方再进2剂诸症痊愈。夏天使用此方固然应予慎重,有人讲夏日不用麻*,这个当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想。我认为夏天该用麻*的照样用,我绝不减少一点,因为他的脉证就是如此,你说夏天看到这个病你用什么去治咳治喘呢?那搜来搜去还是用小青龙,而且见效很快。

处方:麻*10g桂枝10g细辛6g法夏10g炙甘草6g干姜6g白芍10g五味子10g紫菀10g冬花10g浙贝10g桔梗10g陈皮10g

三、痰饮咳喘

痰饮咳喘之证及其治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多有论述,里面讲到的痰饮、水气病症是这样论述的,例如第2条“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第4条“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第8条“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第11条“膈上病痰,满喘咳嗽……第13条“肺饮不弦,但苦短气”;第12条“脉偏弦者,饮也”……以上脉证在痰饮咳喘中都是可以出现的,那就不可能每一条都去解释它。第15条就是痰饮治疗的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总而言之,痰饮就要用温药来温化。今天上午查房的时候也碰到这个问题,我讲湿与湿热是两个概念,湿不与热合,单纯的湿就是湿,单纯的痰就是痰;如果湿与热合,这个证候就变了;痰与热合就是热痰、痰热,痰与寒相合就是寒痰、痰饮。这在治疗上都是不同的。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指寒饮、寒痰。如果是热痰,水热互结,那肯定就不能“用温药和之了”,对吧?这是治疗大法。以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为代表方剂,我只选代表方剂。

实际在治疗咳喘当中,像真武汤之类的也是不可不提的。因为有些咳喘是外寒兼肾阳不足,水气泛滥,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那就是肾气丸不如真武汤有效果,补充说明这一点。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说是身体里面有饮邪,用苓桂术甘汤也可以,用肾气丸也可以,那不是没有界限了吗?这个界限是有的,如果病证的重点是在脾阳不足,运化失常,而成痰饮的,当然宜温中化饮,以苓桂术甘汤为好;如果说病程久了,脾损及肾,脾属土,肾主真阴真阳之气,如果损伤到肾,肾阳不足,火不能生土,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而产生痰饮,这种痰饮就是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这样的条文还有那么几条,前面讲某病,后面讲某方主之,某方亦主之,这是其中的一个,要斟酌运用。至于水在肺、肺饮之类,在《痰饮咳嗽水气病》篇里有讲到,应分析水在肺和肺饮的微甚,就是轻重的不同,也可以参照上述之方,该用苓桂术甘汤的就用苓桂术甘汤,该用肾气丸的就用肾气丸,该用真武汤的就用真武汤。

我这里举个病例,刘某,36岁,病起于外感之后,历时两周,当他来看病的时候外感症已经不存在了,就无所谓外感。而喉中有白痰,嗽白痰甚多,为什么不讲“咳嗽白痰甚多”呢?我在年轻的时候对于这个咳和嗽常常分不清楚,大家也习惯“痰不咳怎么出来呢?”时间久了,现在才知道,有些病人他会告诉你,说:“我有很多痰,一口一口地吐。”我说:“咳嗽吗?”“不咳。”“不咳怎么有痰?”他说:“我喉咙稍微用点力这痰就出来了,没有声音。”大家再仔细观察,有一部分病人确实是这样的。嗽白痰甚多,鼻涕是*的,肩胛间区发凉,夜间为甚,头痛,以两太阳穴为甚,甚则自觉颞动脉跳动。其实颞动脉都在跳,只是我们感觉不到是当头痛厉害的时候,病人自己有明显的感受。纳差,二便自调,舌苔白厚腻,舌质正常。患者白痰较多,而肩胛间区发凉,这就是前面讲《痰饮咳嗽病》篇的背寒如掌大,肩胛间区有多大呢?两个肩胛中间那就是背寒如掌大。再加上脉弦,“偏弦者,饮也”,舌苔白厚,这都是痰饮内盛之象。头痛呢,那痰饮内盛为什么头痛啊?痰饮气逆上冲,清阳不升所以头痛。不要以为这个头痛要再加几味治头痛的药,这个大可不必。所以我用的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加味。你看整个方子就没有哪几味药是治头痛的,连蔓荆子我都没有用。按说这个方子用蔓荆子不影响,可是只要你抓住了主体症状,抓住了重要病机,相机而投,那痰饮咳嗽就好了,水气、痰气就不再上冲了,因此他就不痛了,没必要专门去治痛。

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焦术10g炙甘草6g*芪30g桔梗10g浙贝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当归10g川芎10g防风10g

四、肺热咳喘

《伤寒论》肺热咳喘证以麻杏甘石汤证为代表。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第条“下后……”,后面的文字是相同的,只是前面的误治是不同的。以上两条说明外感之后,治不如法的应对。第一条不是说发汗吗?这风寒外感用发汗方对的啊!但是这个发汗太过了。张仲景的要求,你发汗太过了不对,发汗太少了是不及,也是误治。太过与不及都不对。第条也是风寒表证,不发汗而误下,这肯定是误治。这造成了外邪内陷,陷人哪个地方?外邪陷入肺中化热,肺热壅盛,以致咳喘。

这个麻杏甘石汤关键问题就是肺热壅盛或者叫热邪壅肺,以致咳喘。至于他有没有恶寒啊,兼不兼表证啊,这不是重要的。即便兼有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那么麻杏甘石汤固然不是为了治表证而设。但是这个方子里面有麻*、杏仁,得麻*汤之半,因为多加了杏仁,发汗的力量就弱了,又加了石膏,去了桂枝,这发汗的力量就更弱了。如果兼有一点风寒外感证候,那就直接用麻杏甘石汤,不必要先表后里。麻杏甘石汤的根本宗旨就是治疗肺热咳喘,我只强调这一点。而外感病过程当中,肺热咳喘是典型证候。就内伤杂病而言,则其证多半不发热,亦无明显的汗出。“汗出而喘,无太热者,麻杏甘石汤主之”嘛,这内伤杂病要用麻杏甘石汤,因为他有凤寒外感,无非就是肺热重嘛。那么麻杏甘石汤怎么加减呢?如果是外感热病,发髙烧,大汗出,咳嗽,气喘,当然是麻杏甘石汤。在内伤杂病,发热的征象不重,只是咳喘比较严重,这时候就不宜用石膏,不用寒凉沉重之品,还是用鱼腥草、*芩之类的来清化肺热。

这个病例,是一个66岁的男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咳嗽两个多月,白痰黏稠,不易咯出,胸闷,饮食尚可,二便自调,脉弦数,舌苔*厚腻。这个病人咳嗽,白痰黏稠,不容易咯出来,胸闷,这都是肺热、气机不宣的一种表现。当然,不是所有的胸闷都是这样,那还有别的原因。这个病人脉弦数,舌苔是*厚的,我认为是热邪壅肺,我就用麻杏甘石汤去掉了石膏加减。我的学生说:“梅老师,你干脆叫‘三拗汤’加味吧。”我说:“这个三拗汤里面我还用了其他的药来代替石膏呢,我叫做‘化裁麻杏甘石汤’。”这个病人要说明一点的是,因为他有胸闷,有时候会胸痛,所加之药大家看看,有半夏、全瓜蒌、*连,是化裁麻杏甘石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要不然你怎么用呢?胸闷胸痛加上*痰恰好是痰热阻肺的表现。

处方:麻*10g杏仁10g炙甘草6g法夏10g全瓜蒌10g*连1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10g败酱草20g

看下面这个例子,邹某,男,59岁。有风湿性心脏病史40年,联合瓣膜病变,他心脏的4个瓣膜都是狭窄加漏,不过最严重的就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狭窄加漏。他医院,8年的2月,作了二尖瓣、主动脉瓣的置换术,他不可能4个瓣膜同时换啊,那病人也受不了。这是2月住院做的手术,到8月30号,就到我这里来,他出院小结的病情非常复杂,双肺间质病变、双下肺感染、左下肺支气管扩张、双肺肺气肿、多个肺大泡形成,这是肺部的,还有“心肺改变符合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双侧少量的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增厚;心肌增厚还有钙化;甲状旁腺有占位性病变。这个病人真是多灾多难,甲状旁腺的占位性病变到现在还没有诊断清楚是什么问题,还有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但到底是不是淋巴也很难说,肝脏还有多发的占位性病变,考虑是肝囊肿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们说现在西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可是,一切事物不是万能的。中医不万能,西医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拖回来,这是西医一大功劳。可是拖回来之后怎么办呢?他是一个危重病号,西医说把另外两个瓣给换了吧。这病人一听就怕啊,不仅是怕,而且财力不支啊。他换了两个瓣,家里积蓄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再换一次还得签字“死了不怪我”,那病人当然不愿意了。那么分析这个病情应当是“心痹”在先,因为他年轻的时候肺部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少阴阳虚水泛,血脉严重瘀阻。肺朝百脉,血脉相连。所以心脏的疾患可以引起肺部的严重变化,肺部的疾患也可以引起心脏的严重变化。关键在于血脉,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就在这个血脉的理论之中探究竟。我们常常讲一句话叫“血脉相连”。从这里去体会“血脉相连”在疾病当中的重要性。因沉疴难疗,迁延时日,水与瘀血互为因果,五脏必受其累,以至五脏皆痹。《素问》的痹论有五体痹,身体的五个部位,有五脏体,他这个心痹的时间已经这么长了,百脉为之堵塞,说他五脏皆痹,大概差不多吧。

那么白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紫绀,舌尖瘀斑,他是痰热与瘀血互阻于肺,这个时候心脏问题得以缓和,但是还有两个瓣膜是异常的,主动脉瓣跟二尖瓣作了置换,可肺动脉瓣跟三尖瓣呢?所以这两个方面不解除,肺的压力就解除不了,肺部的瘀血也解除不了。在手术以后,根据刚才所讲的病情,我就用了这个“化裁麻杏甘石汤”。里面都没有用小陷胸,后面的药大家看看就知道了。每天1剂,服药1周以后复诊,可以步行m左右,他原来在室内走几步就被迫停下来,不然气喘得没有办法,也气喘不能平卧,紫绀很严重。吃了一周呢,就可以在家里缓缓地走,大概加起来可能到m。微咳,白痰,痰中带血已经止了,胸闷,浮肿减轻,苔薄白,舌尖左侧有瘀斑,脉数。脉数说明内伏有热,这次用这个方子已经有效果了。一直到7月30号,也就是两个多月吧。复查胸部CT,跟前面的片子相比,双下肺感染减轻,胸腔积液吸收了,已经没有了,肺大泡也不见了。这个我倒是没想到的,我认为可以减轻你一点痛苦,做医生的就尽心尽力了,没想到超出了我的预期效果。但是不能沾沾自喜,这后续的治疗一直到现在他还坚持吃汤药。现在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他可以从楼上下来,到外面散散步,大概1站路吧,米左右。走到个地方,略微休息一下又再走回来,生活能够自理。我只能说到这个地方为止。现在这个病人仍然是重病,今后的变化如何,我不敢乱吹一句,当医生自已乱吹就完了。说不定哪一天他因为换了瓣膜以后,栓子形成、脱落,就“呜呼”了。我倒是希望病人健康长寿,是吧?

处方:麻*10g杏仁10g炙甘草6g鱼腥草3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紫菀10g冬花10g丹参30g三七粉10g(冲服)白英20g

此方重在灵活加减变通,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白痰黏稠者,加银花、连翘;水肿明显者,选加茯苓、猪苓、泽泻、金钱草、海金沙、葶苈子等;痰中带血明显者,加*芩炭;止血比较稳定者,去三七粉、*芩炭;胸闷胸痛者,加法夏、全瓜萎、*连、枳实。第二类:若于前方去麻*、杏仁、炙草,加法夏、全瓜蒌、*连(小陷胸汤)。第三类:咳血较多时用下方:*连10g*芩炭20~25g大*炭10g浙贝10g桔梗10克紫菀10g冬花10g花蕊粉6g红景天20g丹参30g旱莲草30g野菊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茜草炭20g

五、痰热阻肺咳喘

痰热阻肺之咳喘,外感内伤都有,医者所接触的病例,以内伤杂病或者外感兼内伤者居多。我听说广州病人有什么病首先找中医,在武汉那个地方可不同啊!像这样的急性病,一发烧首先想到的是打吊针,往西医那边送,等那边搞不好了那就该我们做这个后勤收尾的。

所以我接触的病例是以内伤杂病或者外感兼内伤的多一些。今天上午査房的时候碰到一个老太太也是,舌苔*厚腻,当然病情跟这个不一样,今天不冷吧?她盖了一床厚被子,脚都是冷的。病房有人在那里提出来,说你认为她是痰热内阻,为什么这个病人怕冷呢?我说她是湿盛伤阳啊,中医讲湿盛伤阳的理论,不是阳气少了,你有痰热内阻,阻碍了阴阳气机的运行,阳气郁住了出不来,因此恶寒、手足冷。这就不能补阳了,取湿盛阳微之理。湿盛阳微不通,不论外感内伤,均有咳嗽,咳白泡沫痰,难以咯出,或者是*痰,绿痰,胸闷胸痛。为什么我把这个咳痰描写的比较多呢?我认为这几种咳痰都是内有伏热的一种表现。薄白苔就一定有痰热内伏吗?这要配合舌质看,一般白苔转腻者是实热内伏;我加以引申,薄白苔,舌质鲜红,多半也是痰热内伏;白厚苔、*厚苔,舌质红绛,那人人都知道,是有热。《伤寒论》第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小陷胸汤主之。”这个病位似乎应该在心下啊,那你为什么把这个方子拿来治疗肺部的疾患呢。我不仅用来治肺部疾患,我在治疗慢性病当中也常用这个方子。

我认为,“心下”是指胃脘,你不能说小结胸的部位不在胃脘,然则胃脘与胸仅以横隔相邻,就是一个膈肌啊,心肺、胃脘可以互相影响,若此证确实与胸膈无关,则何以“结胸”名证呢?何以“陷胸”明方呢?既然以“结胸”名证,以“陷胸”名方,必然与胸有关。《伤寒论》里面大小陷胸相对来讲,可以用来治疗胃病,我用这个方子治疗胃病、冠心病、支气管炎,肺炎之类也用这个方子。所以“结胸”、“陷胸”这4个字就是我的根据。大家说你这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就看疗效,没有效就没道理。

这是一个患结核的病人,曾某,男,25岁,肺结核病史3年,咳嗽复发20余天,咳嗽,白痰,痰中带血,胸闷、胸痛,自觉燥热,口干,脉弦缓,舌质鲜红,舌苔中根部白厚。开始第一方并不是小陷胸汤,是第一方有效以后,再转用小陷胸的。因为他先有阴伤,枢机不利,火旺咳血,所以用了小柴胡汤,用的不是北柴胡而是银柴胡。第一个方用了之后病情好转,后来就是以小陷胸汤收工的。

处方一:银柴胡10g*芩炭25g法夏10g地骨皮15g胡*连1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鱼腥草30g金刚藤30g忍冬藤30g丹参30g三七粉10g(冲服)

处方二:法夏10g全瓜蒌10g*连10g*芩炭20g枳实20g浙贝1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旱莲草30g仙鹤草15g服用20剂后,加三七g,做成丸剂续服。

六、肺热咯血

此言肺热咯血,指气分热盛兼营血有热,我这里讲的跟血热妄行、热邪盛于血分、耗血动血导致大量吐血、咳血不一样。

如果是肺家咳血,那是血热妄行,那当然是犀角地*汤之类的代表方。这个是以气分的热邪为主,有时候是气热过盛,气分的热势过髙,损伤肺络,照样是出血的。这就适宜清热泻火,兼以凉血,凉营包括凉血。以咳嗽来讲的话,清热化痰解*,血络才能安宁,咳血才能止住,不是说一碰到出血我就把止血的药都混在一起,这样效果未必好。《伤寒论》有大**连泻心汤,治气分无形邪热结于心下之热痞,只用三味药,大*、*连、*芩,用烧开了的水泡,因为胃脘痞胀不舒适,是无形热邪所致,这个不存在出血,和我今天讲的肺热咳血是无关的。但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第17条,用这三味同煎,治疗“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我们说大**连泻心汤能够治疗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那不是采用《伤寒论》的那个大**连泻心汤,而是采用《金匮要略》的,煎法不同药效就不一样。最后要声明一句,大**连泻心汤《金匮要略》是讲治吐血,吐血意味着是消化道出来的;那么呼吸道出来的血,叫咯血,可以包括呼吸道出血。这个要正本清源。

《金匮要略》里说,“咳而胸闷,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这里不是用了吐脓如米粥吗?前面讲有个唾,浊唾腥臭,“唾”就与“吐”字统一的,何况这个吐字本来就读两个音,一个读3声,那是嘴里面吐出来的,这个“吐”有时候指的就是呼吸道出血。一个是读第4声“吐”,肺里面有血咳的吐出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