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使用药物 http://m.39.net/pf/a_4442971.html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大小不及两指的心脏起搏器无异于一个性命攸关的“开关”。“就像抽水机的开关那样,这是一个刺激人体心脏跳动的电极。医院心血管医学部董吁钢教授说,这个小小的机器,可谓心脏病病人最重要的救命措施。
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植入人体后,万一遭遇电池的电力不足、电极脱位、寿命有限,或者遇到电磁场干扰,因为感染而产生并发症等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严重心脏病人几乎都需要起搏器
要把一个小机器植入人体里可不是开玩笑的,小小的心脏起搏器也有严格的适应症。到底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心脏起搏器呢?
董吁钢教授说,人体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必须靠心脏维持适当频率的节律舒缩,保证所需新鲜血液的供应才能完成。
正常心脏收缩的频率为60~次/分,若心率过低,排血量必受影响。安装起搏器后,可使过缓的心率提高到所需的频率,从而保证心脏正常的排血量以供脏器的需要。
实际上,心脏起搏器就是一个电脉冲发生器,给予收缩活动出现障碍的心脏以刺激,以使其活动得更“有劲”。因此,其最适合的病人为各类冠心病、高血压窦房结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患者。简单来说,就是心率特别慢的病人。
董吁钢说,几乎所有的心脏病变都可能引起这种心率过慢。对于他们来说,心脏起搏器就像是一个救命的“开关”,不仅保持生存状态,还能提高生存质量。
专家支招:学会自测脉搏最有效
无论是因为心脏起搏器本身的电力问题或医生的操作问题,要及早敏锐地发现问题都是关键的。
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患者自己来探测脉搏即心率,从而及时而有效地监测起搏器工作是否正常。有心脏起搏器的“护航”,患者的心率应该是平稳的,如果忽然发生了变化,就预示着可能起搏器功能出现问题。
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都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日清晨醒来或静坐15分钟后。同时,监测脉搏的习惯要注意坚持,尤其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情况,末期探测则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
一般来说,每日正确探测脉搏,连续一周以上,每日脉搏比以前慢了7次或以上应就诊。病人一旦出现头晕、胸闷、乏医院检查,以确定有无起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
四大难题如何解决?
如何使这个小小的机器更好地救命,而不是由于其作为机器的局限而“害命”,必须要克服4大难题。
1、电极脱位——植入初期勿剧烈运动
“在现代医学科技的努力下,今日的心脏起搏器在植入手术中发生的危险几乎为零。”董吁钢告诉记者,于年在全世界最早使用心脏起搏器的一个瑞典人一生总共更换了20个心脏起搏器,直到86岁才因为患上癌症而去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心脏起搏器在功能上越来越完善,人类对其植入人体的技术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是关键是如何保证每个医生都能掌握熟练的植入操作技能。
董吁钢坦言,做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技术并不复杂,但是要求医生需要一定的判断经验。“这是个精细活,电极的固定是否到位决定了术后病人发生血肿等并发症的可能性。”
他表示,由于起搏器的电极必须勾在心肌的肌小梁上,而这种电极的小钩又必须使用很软的塑料制成,因此如果“勾”得不到位,就很容易造成电极脱位从而造成手术失败。因此,患者选择做植入手术前要谨慎判断。
同时,心脏起搏器在心肌上定位后需要等待附近纤维组织的逐渐包裹,如同一个“网”般包裹好才能真正稳固起来,这大概需要3~6个月的时间,因此在刚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头半年,患者不应从事剧烈运动,以防止起搏器电极发生脱位。特别是埋植脉冲发生器一侧的上肢,早期运动幅度不宜过大。
专家提醒,患者在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前三天最好卧床,7天内不要剧烈活动,以防导管电极未被包裹牢固而发生脱位。
2、电力耗尽——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