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姑娘儿执着于小宝宝的粑粑,还专门想了 [复制链接]

1#

NURSE

国际护士节/05/12

InternationalNursesDay

医疗界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金眼科、银外科,一钱不值小儿科”。在护理圈子里,儿科护士同样位列最累、最苦、最不省心的“底层”行列。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两位浙大儿院的护士:一个每天和小宝宝的屎尿打交道,一个悉心照料心脏脆弱的新生儿。

我们希望通过她们的故事反映儿科护士工作的日常,并向她(他)们道一声,“辛苦了!”

反复住院的宝宝爱吃手,她买了专用小脸盆每天给他洗小手

如果在浙大儿院各个病房安装一个监测心跳的仪器,那么CICU(心脏监护病房)传出的心脏声一定是最微弱、最杂乱的。这个病房里住的全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他们的小胸脯艰难起伏着,维系着脆弱的生命。

CICU护士杨山凤说,CICU还有两个全院之最:由于治疗周期漫长,这里住院时间最长的宝宝住了近一年;因为宝宝心脏不好,所以“有创血压监测”是最多的。

上白班时,她一个人要看护3~4个宝宝,时刻监测他们的血压情况,一旦仪器显示指标异常,就要马上开展抢救。一天下来,小的抢救平均在5次以上。所以,她上班时永远紧绷着一根弦,丝毫不敢放松。

如果宝宝突发危急情况,那就要请医生到床边开胸。CICU的护士和手术护士一起,配合医生的治疗。

最近,杨山凤就碰到了一次大抢救。一个6个月大的女宝宝,患有主动脉弓缩窄,术后来到CICU监护。

CICU的护士给她安置了一个引流管,用来引流心包的液体。晚上8、9点,杨山凤夜班看护时发现,宝宝的引流液出来得很不通畅,心率也随之逐渐加快,慢慢超过次/分。

她赶紧启动紧急抢救程序,外科医生第一时间来到床边开胸,清除了心包上的血块,宝宝的生命体征平稳了下来……晚班时,手术护士人员比较紧张,所以全程杨山凤都在床旁协助医生完成了手术。听着宝宝有力且有节奏的心跳声时,是杨山凤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CICU的宝宝住院时间长,所以和护士们的关系都很好。虽然他们大多还不会说话,但他们有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护士姐姐、阿姨的喜爱。

六号床的童童(化名)是CICU的常客了。患有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他一出生就被送到CICU,做完一次肺动脉还缩术后一度出院,没过多久又回到浙大儿院。病情稳定一点,童童就住在普通病房,由于病情变化,他再次转到CICU,等待病情稳定后再行下一次手术。

杨山凤给他算过,他前前后后在CICU共住了八个多月。这八个月相处下来,他已经成了CICU护士最疼爱的小宝贝。而每次护士唤他名字时,他都会转过头,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来回应。

童童有个小毛病,爱吃手指头。杨山凤担心他把手上的细菌吃下去,专门买了一个小脸盆,倒上温度合适的热水给他洗小手,每天洗3次。

童童的消化系统也发育不好,有胃肠道反流的问题,所以吃奶时经常要吐奶。杨山凤就用鼻空肠喂养管一点一点喂他。但吃药的时候,她还是引导童童自己吃,这样可以锻炼他的吞咽功能。

“扑通扑通扑通……”在护士们的悉心守护下,CICU小宝宝的心跳才能一点一点增强,最终独立支撑起他们未来的生命。

她比家长还关心宝宝拉了多少粑粑,并想出一个小窍门精准测量

年7月22日,何碧云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个高光时刻。浙大儿院造口、伤口专科门诊成立,她和一个同事成为了造口、伤口专科护士。每周三上午,她们会像医生一样出门诊,并在全院进行会诊。

造口、伤口专科门诊的设立是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临床需求。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多,早产儿的数量也在上升,他们比足月宝宝更容易发生皮肤破损、消化道畸形等问题,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护士来护理他们。

在外人看来,造口、伤口护士的工作多少有点不忍直视,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不是血淋淋的伤口,就是从造口流出的排泄物。

但浙大儿院的护士们非但没有排斥,反而争相报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选拔。和医学专业越分越细一样,护理也在往专科化方向发展,其中专科护士是发挥专业水平的最佳体现。

何碧云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伤口、造口门诊最初一批专科护士。平时,她仍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门诊、会诊时,她就专门处理宝宝的伤口、造口问题。

我们形容一个人皮肤好,常说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吹弹可破。确实,婴幼儿的皮肤娇嫩无比,让人羡慕。但相应的,他们的皮肤也更容易破损,尤其是不足月的早产儿,破损后容易引发感染。

何碧云的工作日常就是和宝宝破损的伤口打交道。她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手机里存了大量小朋友的照片。只不过,这些照片不是一张张灿烂童真的笑脸,而是一个个流血、化脓的伤口。

她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说,“你们大概会觉得有点恶心,但我已经看习惯了,现在看到比较严重的伤口,只会心疼宝宝受苦,想赶紧帮他们快点恢复。”

宝宝的粑粑能反映他们的肠道健康状况,所以宝妈、宝爸会额外关心孩子拉粑粑的情况。但在研究粑粑这件事上,几乎没有哪个家长比得上何碧云。

她说,患有无肛、巨结肠、短肠综合征等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通常需要在小肚子上做一个造口。其他宝宝是自己拉粑粑,而这些宝宝的粑粑是从这个造口自动流出来。

这些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偏轻,肚子的面积很小,大约只有成年人的半个手掌那么大,而肠道畸形的宝宝就更瘦小些。在这么小的面积上做造口,对伤口、造口护士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造口做好后,另一个挑战出现了。何碧云说,消化道畸形患儿的排便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医护人员要根据排便量、胎龄、体重计算每天要摄入的卡路里,从而安排喂奶和肠外营养的供给,同时及时补充电解质液,防止钾、钠等微量元素的丢失。

以前,护士都是直接从造口袋的开口放出粑粑,并进行测量。这样操作,粑粑很容易滴在床单、手上,弄得脏兮兮的。“如果不小心滴在宝宝身上,还会污染伤口、造口,加大感染的风险。”

而且,像短肠综合征的患儿,每天粑粑的排量很大,护士1、2小时就要测量一次,然后及时补液,这样繁琐的程序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何碧云经过反复实践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把一次性鼻导管和造口袋连接,然后用注射器把粑粑抽出来,因为宝宝的大便是比较稀的,所以很方便抽取。注射器上原本就有刻度,那粑粑的量就一目了然。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技巧,但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也保护了宝宝的造口和皮肤。现在,这个方法已经在全院都推广开来。

何碧云说,虽然大多数人都害怕看到伤口,但在她眼中,看到宝宝娇嫩的伤口,在她的精心护理下长出了新肉,就如同看到新生的生命一般欣喜。正是这点成就感,让她执着于做一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

猜你想看

激情唱响“浙儿”最强音,《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燃爆!

这件事没做对,越管教、越逆反!专家教你三招“硬核”方法化解!

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发布:少坐、多动、少看屏幕,孩子才会更健康!

点点“在看”

向白衣天使们道一声“辛苦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