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62.html
生活中,拔牙、补牙等口腔操作很常见,人们往往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重要的事。很多人在拔牙后,既不休息也不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殊不知,此举可能埋下健康隐患。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或者免疫力低下者,有可能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发病率逐年升高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心脏赘生物造成的疾病。该病的知晓率不高,但实际上,它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临床上并不少见。
人的心脏在结构上有四个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我们的心脏是一个血泵,主要功能就是负责把血泵到全身供给各个脏器,心脏的瓣膜就是血泵的阀门,作用是保持血流向既定单方向流动。如果有赘生物停留在心脏瓣膜上,就会造成心脏瓣膜关闭不严,导致血液回流。赘生物的意思是多余的、额外的、本不应该存在的新生物。出现在心脏里的赘生物,是由细菌、细胞、纤维素等混合形成的。
另外,由于赘生物会不断繁殖扩大,严重时还会吞噬瓣膜,导致穿孔、瓣叶缺失。随着赘生物的繁衍壮大,成批的细菌还会随着血流散播到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分泌的*素也会扩散到全身,引发非常严重的感染。赘生物如果从心脏脱落,则可能栓塞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甚至导致猝死。可见,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十分凶险的。
口腔操作后有必要
合理使用抗生素
正常情况下,人的口腔中大概含有至少多种细菌和其他致病菌,最常见的有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等,细菌数量上亿。而补牙、修牙、洗牙、拔牙等口腔操作,常常会使局部黏膜产生创面,这些细菌或者致病菌就会随着血流进入血液循环中。细菌进入体内以后,就会很容易附着在心脏瓣膜的附近,经过发展繁殖演变成赘生物。
容易发生这种情况的高危人群一共有两种:一个是本身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结构不全的人容易高发;还有就是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说老年人以及一些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接受过化疗的特殊人群,要特别当心。
有人会说,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这些口腔操作,如何做才能避免形成赘生物呢?其实,在进行口腔操作以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本身心脏结构不全和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而言。这些高危人群在口腔操作之后,应用抗生素绝不属于滥用抗生素的范围。而上述病例中的吴先生,在拔牙后忘记了吃药,也就是没能合理应用抗生素,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注 意
由于口腔操作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系,在业内是比较公认的,于是,有些人就会担心做胃镜、肠镜,会不会也有更多的细菌,更有可能产生赘生物。但目前,国内外的专家还没有发现和肠镜、胃镜、膀胱镜等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也就是说,在这种镜检之后,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
延伸阅读
如在拔牙、补牙等操作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持续较长时间,一般在一周以上,或出现反复高热,体温在39℃至40℃以上,且药物难以控制,或同时伴有关节疼痛,皮肤红疹等情况时,应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患有基础心脏疾病者的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陈兴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