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沛嘉医疗,经导管心脏瓣膜器械F4玩家之一 [复制链接]

1#

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IPO将继续成为今年新股市场的一大亮点。不管是否存在泡沫,反正目前无法证伪,市场的情绪是高涨的,资金是认可的,那就顺势而为吧。

疫情以来医药股的走势一枝独秀,尤其是B类生物科技股更是被市场热炒。在新冠病*肆虐下,中药、阿比朵尔、氯喹、利托那韦等传统治疗药物层出不穷,但至今无一获批,“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虽有一定效果,但也不是神药、特效药。所以,市场又慢慢将目光转移到代表新技术的创新药。

今年已经有两只尚未盈利的医药股上市了,分别是诺诚健华和康方生物,上市后的累计涨幅都达到70%左右,可以说是B类新股的高光时刻。

从年港交所的新*开始,已经有16家带B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其中只有启明医疗这1家是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其余15家都是创新药公司。

沛嘉医疗也是创新医疗器械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一个心脏,一个大脑,都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也是致死率靠前的两大病种,学术名分别叫经导管瓣膜治疗和神经介入治疗。

什么是经导管瓣膜治疗?

心脏里面有4个重要的瓣膜,通过一开一关来控制血液的正常流动,当其中某一个或者多个出现损伤或者缺陷的时候,就会患上瓣膜性疾病,主要病因是风湿病和瓣膜退化。这种疾病的治疗最终都是要靠手术的,把人造的瓣膜植入进去。手术方法主要有3种,传统的开胸手术、微创手术、以及经导管瓣膜手术。

经导管瓣膜手术可以说是颠覆式的创新,只要在一处血管上开个小口,然后把导管伸到心脏的合适位置,固定好新的瓣膜就可以了。这种方法优点很多,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死亡率都较低,而且适用于一些没办法进行外科手术的人,比如7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不适合做传统的开胸手术。

根据置换的瓣膜的不同,对应的手术也有不同的叫法,与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有关的手术分别叫TAVR、TPVR、TMVR及TTVR。

目前心脏瓣膜治疗市场还是一个未开发的蓝海市场,现在临床有在应用的是TAVR,也就是主动脉瓣置换。

国外最早的TAVR手术是年在法国进行的,国内首例在年。这个手术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非常高,手术室要配备各种齐全的设备,面积一般达到80平方米,相当于深圳的大两房了。人员上需要各个科室的医生和护士配合,一般需要10个,医生和护士都要经过长达半年或以上的培训。有能力做TAVR医院很少,在年只有家医院操作过,总共台,供应极其有限,手术需求是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的。其次,手术费用也比较高,整套瓣膜产品的价格在20万人民币以上,现在还没有进入医保的产品。

虽然现在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TAVR会成为主流技术,前景比较广阔,国内市场在10年后有希望超过亿。

主要的驱动因素有几个,一个是适应症的拓宽,就好比创新药企的一个产品可以开发出很多种适应症一样,心脏瓣膜疾病分不同程度,目前主要是用于治疗重度病人,未来会进一步向中度和轻度疾病渗透,而这两个阶段的病人市场占到了2/3。

另一个是未来合格的设备、有经验的医护人员都会增加,现在各大厂商在产品的各个阶段都会持续进行学术营销和医生教育。

最后一个是技术升级,产品会不断的更新迭代。目前各厂商推出的都是第一代TAVR,都是不具备回收功能的,但也同步在做第二代第三代产品。

目前中国市场的一个竞争格局,主要是四大国产企业领跑,因为国产是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国内患者特点的产品,这个是比较难得的,因为其它高端医疗器械,比如骨科,都是国外企业占主导地位。

目前处于临床或以上阶段的产品只有5款,其中一款是爱德华研发的,其余四款都是国内企业,除了沛嘉,其余3家国产都已经开始商业化了,启明医疗和杰成医疗的进度其实差不多,都是在年商业化,但是启明的市占率达到80%左右,主要是启明的产品技术更成熟,是治疗的首选。微创医疗在去年8月商业化。

除了杰成医疗,高瓴资本把其他3家国产企业都投了一遍,这也可以看出这个行业有多么火热。

另外说个小插曲,之前市场有消息说,微创医疗计划今年分拆旗下的心脏瓣膜子公司上市,集资规模也是在2-3亿美元,小摩和花旗可能是保荐人。

也许有人会说沛嘉的进度最落后,竞争力弱一些,有些媒体就是如此报道,沛嘉身处竞争激烈的行业。

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前面也提到中国的心脏瓣膜治疗市场还在早期阶段,远没有到同质化激烈竞争时期,虽然启明医疗现在市占率第一,但是从它19年的年报来看,年TAVR产品的收入是2.3亿人民币,虽然同比翻倍,但整体基数还是偏小的。目前启明有几百上千的植入量,虽然有先发优势,但是并不是制胜的关键,5年后市场就是10几倍的增长,谁能胜出还不好说。现在这4家企业各有优势。

至于未来的发展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