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肖钢离开中国证监会四年后,携新著重回公众视野
上观新闻客户端8月18日消息,在很多人眼中,中国证监会主席并不好当。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中国男足主教练,随时随地都可能坐上风口浪尖。
年,中国股市出现罕见的跌宕起伏,迎来了猛烈风暴。年1月初,股市更前所未有地两次熔断,熔断机制出台一周即告终结。一个多月后,肖钢卸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四年多来,肖钢露面不多,只是偶尔在专业的金融论坛上会看到他,很多人在追问他的消息。最近,肖钢携新著《中国资本市场变革》重回公众视野。人们对此感到好奇,而肖钢的回应是,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在三十而立之际,“回顾资本市场变革历程,探讨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我想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因此,他被称为:第一位系统论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证监会前主席。从证监会主席,到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者,肖钢的转身并不轻松。从中也能看出,他对资本市场一如既往的关切。
有人问他,此时现身的背后,是希望向外界传递什么信号?肖钢的回答很简洁:“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这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实现经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物档案:
肖钢:年生,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年至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难以忘怀的两次熔断
记者:中国证券市场30年历程中,很多场景令人记忆犹新。四年前的年1月,中国证券交易首次推出熔断机制,但第一天就触发“熔断值”。作为当时的中国证监会主席,你是否依然印象深刻?
肖钢:
当时推出熔断机制的目的,在于设置“冷静期”,防止市场过度反应。年1月1日,正式实施熔断机制。1月4日是新年首个交易日,也是A股熔断机制实施的第一天。早上一开盘,沪深两市各指数都小幅低开,受境内外多种利空因素影响,大盘从上午10点开始快速走低。到中午收盘,上证综合指数最大跌幅达4.04%,创业板指数跌幅达5.68%,熔断基准指数——沪深跌幅达4.01%。
午后一开盘,13时12分,沪深指数跌幅触及第一档5%的熔断阈值,沪深两市及股指期货暂停交易15分钟。之后恢复交易,大盘呈现加速下跌态势,22分钟后,沪深指数跌幅触及第二档熔断阈值7%,交易暂停直至收盘。
记者:很多股民说,熔断机制让人失去了反应的时间。
肖钢:
对于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来说,很多人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很多证券公司一时间被询问熔断机制的客户刷屏。与此同时,一些有经验的投资者嗅到了流动性风险。当熔断阈值临近时,他们担忧无法卖出的风险,因而加速卖出,甚至抛出所有的筹码,“逃命”为上。
以往在没有熔断机制的时候,市场大跌时会有短线游资入场抄底,但熔断导致交易暂停,无法在跌停板上捡漏,抄底资金也不能进场。
记者:出人意料的是,第二第三天股市持续飘红?
肖钢:
市场总是变幻莫测。在经历首日熔断后,投资者似乎很快忘记了昨日的惊恐。始料未及的是,到了1月7日,市场恐慌再现,沪深指数开盘即大跌,开盘价相比前一日收盘价下跌了59个点,跌幅为1.67%。9点32分跌至点,9点33分左右指数有所回升,升至点。
事后看,这是当日唯一的“逃生”机会。此后自9点35分起出现断崖式下跌,到9点42分就触及下跌5%的第一级熔断。9点57分恢复交易后,沪深指数继续瀑布式下跌,仅3分钟就触及下跌7%的第二级熔断,交易暂停直至收盘。
记者:两次熔断中间只隔了两天,所有骂声都指向你们,证监会怎么面对这个局面?
肖钢:
舆论一片哗然,散户投资者骂声一片,业界内外质疑,批评声压倒一切,原来支持熔断机制的人士都哑口无言。
证监会紧急开会讨论,主要有两套方案。一套方案是暂停实施熔断机制,另一套方案是修改完善熔断机制。例如适当提高熔断阈值,拉开两档阈值间距,第一档由5%提高到6%,第二档由7%提高到9%;再如,改变第二档阈值触及后即停止交易的规定,允许继续交易直到收盘。
经反复比较,大家一致倾向于第一套方案。主要考虑到对熔断机制的任何修改,都需要时间更改技术系统,只有暂停实施才可能从1月8日开始生效。两套方案都有弊病,最终决定采纳了第一套方案,于1月8日暂停实施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失效的深层原因
记者:熔断机制之所以失灵,是因为它没法让市场冷静下来?
肖钢:
熔断机制未达预期效果,反而因“磁吸效应”加剧了市场恐慌。触发5%的第一档阈值并进入“冷静期”后,市场并未冷静下来,而是在“冷静期”结束恢复交易后,更加迅速地“逃离”,放量成交、跌幅扩大,加速股指触发第二次熔断。
触发熔断的两个交易日中,市场整体丧失了大量交易机会,两市交易额分别约为亿元和亿元,大大低于前20个交易日日均亿元的交易额,交易制度限制了市场流动性。跌停股票数分别为只和只,千股跌停的情况并未因“冷静期”而改善,反而由于市场的熔断预期导致流动性加速丧失。
此外,基金公司的赎回压力也明显增大。1月7日A股触及5%熔断阈值后,由于担心交易受限,基金早盘集中卖出以保证流动性应付赎回,进一步加重市场抛压,形成恶性反馈。
记者:事后有没有讨论过,熔断机制失效的深层面原因?
肖钢:
我国熔断机制失效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磁吸效应”叠加涨跌停板,客观上影响了市场流动性。年12月实行至今的10%涨跌停板制度,本质上类似个股熔断机制,指数熔断机制实施后,A股市场实际上形成了股指和个股双层熔断机制。两种机制都会带来“磁吸效应”,而且指数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更大。
其次,熔断机制的风险参数偏严。我国指数熔断机制的两档阈值分别为5%和7%,5%熔断阈值是期望市场在“冷静期”后可以恢复正常交易,7%熔断阈值是为在极端异常情况下终止交易,防止恐慌蔓延,真正触发的情况较少。
然而实际运行效果显示,熔断的触发频率过高,影响了正常交易,违背了熔断机制设立的初衷。一是5%和7%的阈值设置偏低,不仅不符合我国新兴加转轨市场股市波动率大的特点,而且较其他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也更低更严;二是一档和二档阈值间差距过小,尽管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7%阈值的触发概率不高,但由于两档阈值差距仅有2%,“冷静期”后很容易发生“磁吸效应”,变相提高了股指触及7%阈值的概率;三是15分钟的“冷静期”时间太短,不足以实现信息充分交换,对新资金入场的投资决策时间十分有限,反而加剧了市场恐慌。
再次,我国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使熔断机制很难发挥作用。我国股市中小散户投资者数量占90%以上,“羊群效应”明显,当指数接近熔断阈值时更容易引起恐慌,形成一致预期,加剧股市暴涨或暴跌。此外,由于考核激励等原因,我国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表现出明显的散户化行为。在市场大跌时,为了应对赎回压力,也强化了单向卖出效应。
记者:如果抛开熔断机制本身,那几天股市大跌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肖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月4日和1月7日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受节前境外市场低迷影响,市场对人民币贬值、大股东减持禁令到期或存套现压力、经济持续下行等存在担忧。
一是离岸人民币连续大幅贬值,市场担心股市暴跌重演;二是预期的降准并未出现,市场对央行宽松政策的预期落空;三是1月8日大股东减持禁令的限制性政策到期,预计将会有亿元左右的资金解禁;四是保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险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通知》,是否会出现保监会主导的“去杠杆”引发市场担忧;五是市场担心注册制的推出会引发新股供给增加,从而造成市场价格下降。
熔断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势必会遭遇流动性萎缩的极端情形考验,制度设计中的缺陷被放大,同市场之间形成反馈共振。
记者:年2月20日,你卸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不久后,继任者明确表示,未来几年不会再推熔断机制。熔断机制已经把自己也彻底熔断了吗?
肖钢: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现在人们对熔断机制的讨论渐渐降温,监管者更是讳莫如深,不敢再次触碰。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监管者都不会把熔断机制的恢复提上日程。
其实,熔断机制是境外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稳定机制。我国首试失败,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不可采用,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总结改进。
年6月1日,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左)与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右)在上市仪式上交换纪念品。当日,中国银行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内地第二家实现公开发行上市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源:新华社
注册制能否改变“羊群效应”
记者:去年开始试行的注册制改革,是否有助于改变刚才提到的股市“羊群效应”?
肖钢:
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A股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应该是大概率事件。研究表明,中长期投资者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对上市公司治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发展长期投资者,是落实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
美国等境外成熟资本市场,也经历了早期以散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阶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对投资的专业性要求不断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应该会逐渐增加。
目前,在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市场,上交所正在积极研究推出鼓励、吸引科创板长期投资者制度,推动长期投资者深度参与新股价值发现、形成有利于科创企业和整体行业发展的良好投融资生态,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记者:散户投资者的比例可能有所下降,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注册制大背景下,他们如何保护自己?
肖钢:
美国证券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市场,建立了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证券发行监管制度。根据美国《年证券法》的规定,发行融资是发行人的自然权利,只要发行人充分披露信息,即可发行证券,发行人的优劣和价值由市场自主决定。因此,监管机构审核企业发行上市时不做实质性判断,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