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宁心安神澎湃在 [复制链接]

1#

原创崔医声医声相伴崔松说

王慧颖医生科普小课堂

一位服用人参的患者

许多患者来寻求中医治疗,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请问我要吃什么中药补一补?或者直接要求医生处方予人参、西洋参、石斛、地*等补益药。

但是补益药并非适合所有的病证。

上月的一位患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34岁的男性患者某日上午因“心悸三月余伴口苦、失眠”至门诊就诊。

此患者三月前发现房性早搏,心脏超声、冠状动脉增强CTA结果正常,24小时心电图提示:次房性早搏/24小时,服倍他乐克治疗后,复查24小时心电图提示:次房性早搏/24小时。但是患者心悸感仍然存在,伴有烦躁、口苦、失眠,故寻求中医治疗。

望闻问切情况如下:

患者中等身高,大腹便便,面色较为暗沉,面部油脂分泌较多,下颌、额角散在多枚痤疮,有些伴脓头。

患者是一位IT男,经常加班,基本不运动,喜食油炸食品。既往胃口好,近期觉口苦、口中粘腻,食量减半,小便较为*赤,大便3日一行,质硬难解,需用开塞露通便。舌诊:舌胖,舌尖红,舌中后苔*腻;脉诊:脉象弦滑有力。

看到患者的*腻苔,我不禁感叹了一声:“这么*腻的舌苔。”患者听闻,补充了一句重要病史:“医生,本来还比这好点,我妈说我心脏不好,每天炖参汤给我喝,我怎么觉得越喝越难受了?”

清代名医郑钦安云:“病之当服,附子、大*、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真真如是。需知中药的服用,必须建立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再根据情况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中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以虚实为例,《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损导致的心悸需通过补益法治疗,如我们介绍过补益心气的安神定志丸;补阴养血、清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丹;气血双补的归脾汤;补益气血阴阳的炙甘草汤。然而,除了这些虚损因素导致心悸不适外,气滞、血瘀、痰浊等实性病理因素也可扰动心神,导致患者心中悸动,心神不宁。对于此类患者,就需要把病理产物祛出体内,才可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此患者心悸伴胸闷烦躁、失眠、口苦,形体肥胖,小便*赤,大便秘结,舌苔*腻,脉象弦滑有力,辩证属“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才是正道。

痰热之患

“痰”不是喉咙里咳出来的粘液吗,和心有什么关联呢?先来认识一下中医术语中“痰”这个病理因素。

痰之为病,非常广泛,既指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又能表现为痰的特异症状。

痰的产生,和肺、脾、肾三脏的关系至为密切。此三脏的功能障碍,均可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形成湿、痰、饮三种病理产物。其中稠厚,而无所不达的病理因素就称为痰,痰随气升降,五脏经络四处流窜为害。阻于心,影响了心气血运行的正常通路,就导致了心主血脉、主神明的功能障碍。

痰可从热化,也可从寒化。如痰与热结,则生成痰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宁,则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痰火内蕴,灼伤心气,阻遏气机,则见胸闷烦躁;痰火上扰心神,则见失眠,常伴梦多纷扰。

痰火还有容易灼伤津液的特征,不论痰火积于何处,均可见患者口苦、大便秘结、小便*赤。其舌、脉诊常见舌苔*腻,脉象弦滑。

心悸患者如辩证为痰火扰心证,不宜服用补益类中成药治疗。例如人参,确为补益心气的佳品,但用于此患者就壅塞了其本已不畅的气机,气郁化火,助了“痰热”生成的一臂之力。此时,宜泄其实,予*连温胆汤以清心降火,化痰安神。

*连温胆汤

#温胆汤最早见载于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书中标明此方出自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验方》(现已亡佚)。《集验方》温胆汤,由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组成。方中生姜、橘皮用量最多,故千金温胆汤方性偏温,主治大病后胆寒所致的虚烦不得眠。

#宋代医家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集验方》温胆汤中加茯苓、大枣,将生姜减少,竹茹用量未变,故陈氏温胆汤由温转平,主治胆郁痰阻,心胆虚怯。

#后世温胆汤多在陈氏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如本方*连温胆汤,由清代医家在陈氏温胆汤基础上加入*连,并以*连为君,取其苦寒清热,燥湿泻火之功,对于痰火证更为适合。

对于心悸的治疗,首当辨明虚实。谨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如有痰火扰心之证,治宜*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宁心安神。

本文作者:王慧颖医生

本科普由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DZ)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