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淼1
8月17日,飞利浦中国图像引导治疗业务(IGT)总经理张唯在“5G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未来随着5G的发展,动态图像可以实时传输,专家可以远程对基层医生进行指导,这将极大推动介入领域的发展。
图像引导治疗,是指通过提供可视化的图像,帮助临床医生在患者体内输送导管,使其到达目标部位,从而实施微创手术。
今年1月,飞利浦重新调整了业务架构,围绕“健康关护全程”,布局为:健康生活、精准诊断、介入治疗、和互联关护。在随后公布的年年报中,诊断与治疗业务为飞利浦营收最多的业务部门,收入为72.45亿欧,较上一年增长5.1%,与此同时,图像引导治疗业务(IGT)贡献了两位数的增长。
自年以来,飞利浦通过多次并购,希望借助集硬件、软件和服务一体的集成化解决方案,不断贴近医生和患者的需求。而围绕IGT的一系列并购,也帮助飞利浦从设备、硬件生产商,逐步转变成了一个围绕疾病周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在“5G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高峰论坛上,界面新闻专访飞利浦中国IGT业务总经理张唯,首次采访飞利浦IGT布局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预测。
界面新闻:飞利浦在IGT领域,先后收购了生产用于诊断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造影导管的Volcano,研发生产心脏和外周血管疾病血管介入治疗和电极导线管理解决方案的Spectranetics,以及专注于周围性血管疾病导管取栓治疗的公司CardioProlificInc和心脏成像和导航系统制造商EPD。业内有声音说,几次收购飞利浦目前的心血管产品从影像到导管、导丝都已经布局了,只剩下支架这类没有布局,对于这一系列并购布局,飞利浦是如何考虑的?
张唯:从飞利浦来讲,我们希望为医生、病人提供更高效率和更好疗效的解决方案,降低医疗成本。为了更好实现我们这些目标,医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不止局限在医疗设备上。近年来,我们并购了Vocalno、Spectranetics、CardioProlificInc和EPD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公司,这些并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个一揽子的服务。
目前中国在推进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飞利浦希望能够为“双中心”提供一揽子的医疗服务,包括设备、临床信息化管理等,从急救车到急救室到诊断治疗室到最后的康复,这样整个全过程的解决方案。
就像问题里问到的,飞利浦现在除了没有支架这类耗材,其他都有布局,我从长远来讲,飞利浦希望给“双中心”带来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设备、治疗的过程。
界面新闻:飞利浦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心血管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对中国双中心量身定制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来看,飞利浦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在中国双中心落地有哪些?
张唯:在卒中中心上,医院的进行合作,目前正在在研发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从病人进入急救车,到医院再到CT诊断室,到送入导管室进行治疗,进行流程上的优化,将D2N(指到院至溶栓时间)这个过程从原来的近2小时尽可能缩短到60分钟之内,因为这段时间对于中风病人来讲,是诊疗的*金时间,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即使最终血管再通,也很难再恢复。
目前,医院卒中中心已经将这个时间缩短到25分钟以内,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绿色通道”管理模式,从急救车开始,通知急诊,急诊再到ct诊断,CT再到导管室做治疗,优化这个路径,来缩短时间。
另外胸痛中心方面,我们和中国心血管联盟合作,基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的临床管理体系,进行本地化。美国心脏病学会有一套标准,病人入院后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临床操作、科室协作和医护路径管理应该怎样规范、最终形成报告,生成报告后,会直报到胸痛中心管理体系。飞利浦目前正在与中国心血管联盟合作,与ACC合作开展本地化研发,希望能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对国内心血管病人的发病、种类及治疗、预后有个大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对于科研、对于新的病人入院后应该采取哪些治疗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医院,尤其是双中心一个总体的解决方案,这个整体解决方案里,不仅有血管机等治疗设备,还包括超声设备、监护仪、信息化解决方案等,这是飞利浦围绕客户需求出发的新理念。
界面新闻:IGT业务在飞利浦这样一个以诊断设备起家的企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张唯:飞利浦拥有丰富的诊断影像设备,包括超声、CT、MR、PET/CT等,我所在的是引导治疗部门。介入在“健康关护全程”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微创、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被广泛采用。
IGT在整体的方案中扮演的是比较核心的步骤,在精确诊断之后,需要跟上相应的治疗。治疗之后,再到病人后期的院内观察、康复然后病人出院后的长期关护,IGT作为越来越普遍采用的治疗手段,在整个链条上处于核心的位置。
界面新闻:飞利浦作为目前国内介入治疗市场中份额最大的企业,您对未来几年国内介入市场的发展前景是怎么看的?
张唯:如果把国内和美国比较,美国人口是我们的四分之一,从血管机现有的状态来讲,国内血管机的数量是美国的四分之一。这个差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能买多少血管机,一个是要有能够操作血管机的医生,十年前,国内能够操作血管机的医生数量大概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到现在为止,大概是接近美国的二分之一。
从长远来看,中国介入市场一定是发展特别快的,经济现在问题已经不大了,问题是医生的培养,介入手术需要医生需要独立去处理、操作,现在很多医生都是去医院学习,医院后,遇到处理不了的,医院的医生来帮忙。
未来随着5G的发展,动态图像可以实时传输,专家可以远程进行指导,这样基层医生也会更有信心,对于介入领域的发展也会有非常大的推动。
中国的介入只是刚刚开始,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随着双中心的发展,国家在采购*策上的放宽,也医院可以采购血管机只要有需求,有合格的医生,就可以去采购。
界面新闻:血管机目前在国内的普及和落地程度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张唯:目前来看,区域间分布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医院医院都有血管机了,而且有的是几台。但是在西北、医院是能够覆盖到,医院都未必有血管机。
受于经济限制,血管机在国内最早的落地是在放射科,医院的水平、能力。医院,一台血管机,每周一三五心脏科、周二是神经科、周四是血管内科做。
到后来随着国内心脏治疗领域的发展,心脏科开始单独采购血管机,逐渐到神经科、肿瘤科的发展,到现在消化内科、妇科也开始使用,对血管机来讲,前景是非常广泛的,各个科室都有需求。
国内外目前的差距,一个是熟练程度,可能由于国内病人多,医生熟练程度比较好,但是科研做的少。比如国外放一个支架,需要有非常精确的诊断,然后再放,没有精标准的诊断依据是不能放的。现在国内支架治疗用得比较多,还缺乏精标准的约束和规范。
飞利浦收购的Vocalno就是通过血管内超声来精确判断患者是否有放支架的必要,这个产品的推广还需要国内临床路径的规范和相应制度的配套。飞利浦非常希望能推动这些创新产品的应用,去推动这个事情,因为这个能通过精准诊断,最终减少过度治疗,从而降低医疗的费用。。
界面新闻:目前飞利浦在国内和国外在售的设备上会不会存在一定差距?
张唯:在飞利浦,我们的目标是将全球最先进的创新加速引进中国市场。但是,因为产品注册准入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新产品在中国上市会晚于欧美市场。我们在国内外上市的产品的标准是一样的,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根据中国市场客户的需求,给出一些“中国特色”的方案,但创新标准是一致的。相信随着未来注册认证流程的加快,我们将把更多全球最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引入中国。
界面新闻:飞利浦IGT在中国做了很多智能化、数字化的创新,这是飞利浦大的战略吗?
张唯:这其中有我们在国内自己摸索的,也有国外成熟的经验。比如我们一直把AI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我们相信这是非常大的需求,满足这部分需求,对患者和医生都有益处。
还有刚刚提到过的数据库的建立,这是我们世界范围内一项工作,但是由于中国互联网、5G的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