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东省博物馆创新手段活化文物从馆舍走 [复制链接]

1#

在广东省广州市城市中轴线上,有一座酷似雕通方形玲珑宝盒的建筑,展现了广东传统象牙球镂空工艺,被称为“粤光宝盒”。这座新时代地标,就是承载岭南千年文明的广东省博物馆。

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简称“粤博”)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创新手段活化文物,不断提升展览参与度和趣味性,在融入百姓生活的同时,积极走出去办展交流,成为世界各地品味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动起来

新生的广州城、入城的解放*、夹道欢迎的广州人民、满街飘扬的五星红旗……年“七一”期间,广东省博物馆循环播放的不到半分钟的历史影像,生动重现了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当日的欢庆场景,使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设计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还原当时的空间布局,让人“穿越”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展览一经推出,迅速成为全省*员群众开展*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年9月18日起,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红色热土不朽丰碑——沉浸式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演员在展览现场把可感可触的真实史实还原,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记者看到,除了惯用的文字、图像展示之外,展览还融入别出心裁的设计,系统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在广东的斗争历程。在展览开篇,通过人机交互、语音视频和动画技术,重现中共三大会议场景,观众不仅可以利用触摸屏详细了解每一件文物承载的历史意义,还可以翻页浏览经过高清数字化采集和修复后的珍贵红色典籍。

通过“展览+演艺”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文旅+科技”打造交互式观展体验,成为广东省博物馆智慧化、数字化建设的突出特点。

“如今,参观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广东省博物馆信息技术部主任*青松说,“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乐意从影像和互动中收集信息,所以我们想到利用数字交互手段打造沉浸式展览空间。用室内定位、5G、AR/VR、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手段,把文字图片无法传递的内容综合地呈现出来,帮助观众深入理解展览,也是对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

“我们自年起启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至今已有10年多的探索经验。”*青松说,“我们做了大量研究和尝试,云展览、云逛展颇受欢迎。疫情暴发至今,群众对博物馆兴趣不减,线上参观人数暴增。尤其是红色热土展览,是我们做的最有特色的一期。”

在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看来,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如何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的探寻需求,是文物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通过数字化手段赋予文物新生,使其不再是静态的、孤独的,而是活灵活现地诉说着日月更迭、沧海桑田,传达着这片红色热土的深厚文化和人文情怀。

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图文到场景再现,作为全国最早一批智慧博物馆试点的单位之一,广东省博物馆不断创新转化手段,提高了文物展示传播水平。

活起来

伴着凉风煦阳,随着一曲《枉凝眉》合奏,一个个盛着红楼茶点的精美提篮被呈上桌面,“宁府核桃酥”“桂花芡实糕”“水晶豆腐皮包子”……配上碧螺春茶,精巧别致、香气四溢。

年12月8日,以“红楼梦美食与美食文创”为主题的“文创下午茶沙龙”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馆内咖啡厅举行,一众行业大咖与红迷们共同品尝红楼梦下午茶,分享关于红楼梦美食与美食文创的记忆,共同探讨文创如何植根文化、文化如何滋养文创。

“食在广东”,好美食、善烹饪的广东人,把文物与文化开发成“大餐”。“文创美食”是广东省博物馆文创开发的一大亮点。

红楼梦下午茶是在配合《红楼梦》文化展的一个颇具巧思的美食文创产品。借参观者穿行于现实与梦幻之际,粤博推出了以“卿卿唧唧”为名的下午茶,寓意“卿卿我我”是情人之间的你侬我侬,“叽叽喳喳”是闺蜜之间的安暖相伴。产品一经推出便立即成为“网红”爆品,食客络绎不绝。

在粤博特设咖啡馆,广东省博物馆开发经营部负责人王小迎端出一份红楼梦下午茶,双层竹编的食盒里,上层盛放流质食物,下层摆放若干精美茶点。王小迎说:“这款下午茶选取的点心,无论是人面桃花酥、桂花芡实糕,还是碧螺春茗茶、水晶豆皮包,均取自《红楼梦》原文记载,可谓‘食出有名’。”

“每举办一个展我们都会配合展览开发文创系列产品,让文物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群众。近年来,为馆藏文物及临时展览开发了20个系列的文创产品。”王小迎说,通过将美食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既契合了大众“以食为天”的传统特性,亦为传统文化注入烟火气息和创新活力。

早在年,该馆就率先推出文创蛋糕,一举成为爆款。其中一款文创馆型的“粤藏”蛋糕,连名字都带着明显的历史厚重感,凹凸有致的“藏”字,不仅是广东省博物馆的同款造型,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LOGO。有网友调侃说:“不愧是我大吃货省,别人出的文创都是实物,粤博都是食物。”

如何通过文创产品赋予文物崭新的生命,赋予文化承载的新形态,一直是文物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从单纯拟态的纪念品,到融入设计元素的精美物件,再到功能性日用品、美食,打破了文物“可望而不可及”的属性,使文化成为有形可塑、有味可品的产品。

转起来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我们的文物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三地都有藏品,可以策划不同系列的展览。在活动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丰富湾区的文化内涵,这对提升湾区的文化软实力、强化地域文化认同是有积极影响的。”肖海明说。

广东省博物馆正在筹划成立“粤港澳流动博物馆”平台,届时大湾区内部人文交流将更加丰富和活跃。

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依托粤港澳三地达成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牵手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澳门博物馆,每3年左右策划一个文物大展,先后推出“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成为大湾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文物通过展示交流,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肖海明说,让矗立的博物馆流动起来、跑起来、转起来,是广东省博物馆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抓手。年以来,由该馆策展的“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意匠神雕——潮州木雕艺术展”在南宁博物馆迎客……

尽管从海外到国内都有粤博的足迹,但省内仍是其传播文化的重镇。目前,广东县区级博物馆日常运营最大的瓶颈之一是藏品数量、展陈条件等相对有限,“县区级博物馆既缺文物又少展览,如何发挥省级大馆规模、藏品和业务优势,帮助县区级博物馆突破瓶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肖海明说,他们探索建设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让大量沉淀在各级博物馆中的精品、特色文物流动起来。

河源市博物馆副馆长袁伟强感慨地说:“借助流动博物馆平台往粤博送去我们本地特色的东西,对推广河源文化来说也是很好的。”而且现在一年可以通过流动博物馆引入差不多10个临时展览,大大丰富了馆内的日常展陈。

数据显示,截至年11月底,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全年共实施巡展场次,累计参观人数超过万人次。

“我们这种理念其实有点像加盟,共有家博物馆,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基层县级博物馆,有地级的,有私人博物馆,各馆将自己的特色展览放到平台上,哪个地方需要就可以点击,实现了菜单式流动展。”肖海明说,无论大馆、小馆的藏品、展览都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大馆的精品文物和展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便捷地抵达基层,而县区级博物馆的那一两件“镇馆之宝”也有了更多露脸的机会,能更好地成为传播当地文化的载体。(经济日报记者张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